宁波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市人民在中共宁波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均呈现全方位增长,超出了年初预期。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回升,使我市经济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9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2%;第二产业增长12.7%(工业增长12.7%);第三产业增长14.8%。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078元。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港口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科教兴市战略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8.4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农业产值71.58亿元,减少1.8%;林业产值4.59亿元,减少3.5%;牧业、渔业产值分别为20.45和51.76亿元,增长6.0%和14.6%。种植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粮棉油等传统作物播种面积调减较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下降20.1%;棉花面积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在粮棉种植面积大幅调减的同时,蔬菜、瓜果、花卉等各类经济作物发展迅猛。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新增海水养殖面积11.8千公顷,水产品总产量达81.6万吨,比上年增长7.9%。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年共投入19.5亿元用于农村和农林牧渔业及水利的基本建设,280公里新一轮标准海塘建设即将完工。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6%。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进展良好。奉化生态农业示范园等5个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投入资金7165万元,改造农田基础设施面积1.07万亩,自主开发农业高新技术30余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57项,已经有一批国内外农业科研合作项目在各个农业科技园区签约落户。 工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2000年全市工业在1999年回升的基础上进一步好转,速度与效益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30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7.1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列入考核的2772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效益综合指数为187.59%,比上年提高28.6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52.97亿元,增长27.3%,其中利润86.76亿元,增长35.3%。亏损企业亏损额5.67亿元,下降14.7%。工业企业所在的38个行业大类中,已有37个行业大类盈利状况好于上年同期。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完成,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实现利税50.84亿元,增长18.5%,其中利润20.11亿元,增长17.4%。 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品档次有所提高。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114.05亿元,增长59.8%。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全市264种主要工业产品生产保持增长的有194种,占73.5%,原油加工量、发电量、空调器、洗衣机、服装等有较大幅度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全面稳定增长。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作用下,全市各级政府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措施得力,政策到位,投资出现“九五”以来的最好增长势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0.26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城镇以上单位投资243.1亿元,增长12.2%;农村投资117.2亿元,增长14.6%。在全社会投资中,基本建设完成172.5亿元,同比增长11.2%;更新改造完成103.0亿元,同比增长16.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9.5亿元,同比增长27.9%。 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投资增长。2000年,用于基础设施投资为116.30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城市公共设施投资42.2亿元,同比增长1.5倍。随着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实施,年内相继开工建设三江六岸、东外环路、通途路拓宽、人民广场、中山西路等工程。迅速提高了城市品位,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 房地产在市场竞争中发展。200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面向市场进一步调整结构,完成开发投资59.5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住宅44.8亿元,同比增长46.4%。在建规模831.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4%,其中住宅64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5%;预销售面积470.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4%;其中住宅39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2%,空置面积比年初减少5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减少35万平方米。 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0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科技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销售、利税和创汇达到306.58亿元、278.77亿元、45.01亿元和6.2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57.6%、54.4%、55.4%和59.4%;我市9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61.39亿元,比上年增长55.8%;实现利润14.89亿元,比上年增长70.5%,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上,重点建设了32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18家重点实验室,其中新建18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5家重点实验室,新增8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还引进、共建了技术开发机构44家。 2000年,全市共组织引进高新技术项目308项,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41项,其中有51个高新技术项目列入国家级项目,争取国家资金2556万余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92家,其中2000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9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宁波科宁达工业公司还被授予国家(863)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取得突破,‘宁波波导”、‘宁波韵升”两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科技立法取得突破,《宁波市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经市人大审议通过和省人大批准,将于2001年3月1日正式实施,还出台了《宁波市鼓励技术要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办法》等政策。国家专利授权数量达1661项。全年共鉴定成果82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2项。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01亿元。 2000年,我市被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科技兴贸重点城市”和“国家级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并通过了创建国家CAD重点示范城市验收,宁波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还成为国家级示范中心。宁波市科技园区成为2000年首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并将成立“中国科学院宁波工程研究院”;我市与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共同投资2.7亿元共建“中国兵器科学院宁波分院”;与浙大共同投资1.6亿元共建“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分园”,投入5000万元与浙大共建“浙江大学网络与软件学院宁波分院”,并与浙江大学共建“浙江大学宁波分校”。各县(市)、区也积极建设本级高新技术园区,如江东区新创建半导体产业园,成为宁波科技园区江东分园;鄞县中心区以高教园区为后盾的明州科技分园正在加快建设;镇海区创办民营科技产业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