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示范学校、名师队伍、教育网络和学科建设“四大工程”全面启动并初显成效,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慈溪等5县(市)区成为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县。全市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3467所(不含技校),在校学生100.01万人。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普通高校8所,在校生2.59万人,增长54.2%;成人高校3所,普通高校举办成人高等教育4所,在校生2.0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4.3%;宁波大学新增了通信与信息系统、理论物理等6个硕士点,硕士点总数达到了9个,组建了国际交流学院,合并了宁波林业学校和宁波海洋学校,与宁波师范学校、邵逸夫艺术幼儿师范学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宁波高教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浙江万里学院新校区和浙江医药职业技术学校投入使用,宁波高专和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奠基开工。大专以上自学考试在册人数22万人。高中段教育加快发展,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82.4%,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上线人数为1.46万人,普通高校录取人数为1.34万人,万人中升入高校的人数由上年的34.5人上升到51.5人;效实中学和镇海中学2所省一级重点中学实行了跨县(市)区招生试点。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稳步提高,全市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为100%,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完成率分别达到99.97%、100%和93%以上。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5.5%,学前一年入园率为100%,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类运输业完成货运发送总量2317.6万吨,增长15.9%;其中铁路651.6万吨,公路970.9万吨,水运694.0万吨,航空1.12万吨。旅客发送量7083.7万人次;其中铁路217.4万人次,公路6795.6万人次,水运11.0万人次,航空59.8万人次。 交通建设进度加快,交通环境继续改善。全年用于交通建设总投资23.7亿元。一批交通项目顺利完成,沿海国道主线冠庄至铺里段34.91公里高速公路建成并投入使用,杭甬高速慈溪连接线一期工程、机场公路二期、大榭跨海大桥等相继竣工。同时相继进行了栎社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萧甬铁路复线改造工程、杭甬运河宁波段工程的建设。杭洲湾交通通道工程乍浦方案立项报批工作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年末,全市高速公路已达150公里,居全省首位。“人”字形高速通道提前基本形成。公路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公路密度上升到54.3公里/百平方公里。港口功能日趋完善,全港货物吞吐量达11547万吨,比上年增长19.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0万标箱,增长50%。邮政、电信业务发展稳定,全年邮政和电信业务总量分别为1.49亿元和17.28亿元。城市电话和乡村电话用户数分别达到57.47万户和72.69万户。 国内贸易和旅游 市场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拥有建材、装饰材料等生产资料专业市场,粮食、蔬菜、果品、水产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各类农贸市场670个。全年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达611亿元,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75个。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5%,增幅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餐饮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势头,实现零售额37.81亿元,增长36.6%,服务消费逐渐升温,教育、电讯信息、休闲旅游、健身美容等消费渐成时尚。 旅游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接待海外游客12.4万人次,增长10.3%,旅游创汇5588万美元,增长16.2%;接待国内游客1230万人次,增长11%,国内旅游总收入115.7亿元,增长10.2%。全市旅游涉外饭店开房率为65.5%,名列全国前茅。 对外经济 外向型经济取得显著成绩。引进外资成为宁波经济运行和发展有力的助推器。全市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550个,比上年增长51%;合同利用外资9.52亿美元,增长45%;实际利用外资6.22亿美元,增长20%。全市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20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6%。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和重要载体的引资作用明显。开发区、保税区成为引进外资的主战场,两区合同外资达到6.03亿美元,超过全市总量一半;实际外资2.71亿美元,占全市总量43.5%。外资项目规模明显扩大。全年引进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49个,比上年增加27个,达到历年最高水平。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规模取得“两个突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75.41亿美元,同比增长50.5%;外贸出口51.68亿美元,突破50亿美元大关,增长48.6%;出口依存度达到36%。 对外经济合作成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走出去”战略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完成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2%;年末在外劳务1.43万人,增长18.2%。全年批准筹建海外企业44家,批准外商驻甬代表机构43家。 财政和金融 由于经济稳步回升,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财政收入增长快速,出现了近几年来少有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3.15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35亿元,增长28.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72.9亿元,比年初增长16.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86.1亿元,比年初增长10.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83亿元,比年初增加162亿元,新增贷款主要满足优势重点企业、重点客户、重点项目、基建、房地产开发及个人信贷需求。保险业务发展迅速,全年保险总金额3506亿元,保费收入17.9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7.89亿元,寿险保费收入10.04亿元,全年保险赔款(含即付支出)金额5.58亿元。 文化、体育、卫生和计划生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共引进国内团队105个,演出1700场,引进境外团队13个,演出16场,引进组织各类艺术展览33次。成功举办全国体育大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世纪约会》,组织承办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活动,精心策划组织“新世纪,新宁波”大型庆祝活动。象山中国开渔节、奉化溪口弥勒文化旅游节、鄞县梁祝国际婚俗节、余姚“舜江之夏”艺术博览月等活动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市歌舞团创作排演的大型舞剧《满江红》获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决赛银奖。市越剧团创作排演的大型越剧《国色天香》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演出奖,市爱菊艺校创作演出的少儿舞蹈《小巷记忆》获全国首届“蒲公英奖”创作、表演两项金奖。“三江文化长廊”已确定建设目标,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中心等八大文化设施建设实质性启动。全年出版公开发行报刊20种,其中报纸9种,期刊5种,学报6种。内部报刊和内部资料74种。宁波出版社共出129种,其中新书85种,再版44种,总印数282.4万册。全年累计获奖图书18种次,其中省级7种次。连续五年获省“五年一工程”优秀图书奖,连续四年获宁波市“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奖。策划出版了《中国藏书通史》、《宁波帮大辞典》、《院士情怀》、《四明谈助》、《浙江鸦片战争新论》等精品图书。全市新华书店发行图书3662万册,19821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