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广播电台平均每天播出48小时(两套节目合计);其中自制节目时间43小时。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215小时零8分(两套节目合计);其中自制节目时间25小时。有线电视用户125.91万户,有线广播喇叭101万户。全市完成光缆联网5842杆公里,其中宁波有线台400杆公里。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年末开放病床1.45万张,比上年增长5.4%;拥有专业卫生人员2.35万人,比上年增长0.9%,其中医生0.94万人,每千人口1.75人。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建成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打好了基础。农村卫生院设备条件和技术水平继续提高,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农村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人口比例达到52.9%,饮用自来水人口比例达到88.5%。 人口发展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全市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99.2%,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达到91.73%。全市有8个县(市)区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2000多个行政村(居)的3.22万对夫妇实行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全市各级为11万多名妇女提供生殖健康服务,5万多名妇女接受了妇女病检查。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水平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程度达到90%以上。计划生育服务阵地建设得到加强,全市有144个乡镇(街道)建立了计划生育服务站,70%的行政村(居)建立了计划生育服务室。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5月28日─6月6日,2000年全国体育大会在我市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区、市、行业体协和体育院校的46个代表团(队)的2136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全年举办重大国际性和全国性赛事9次,市级比赛近140次。全民健身活动成效显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占全市总人口的37.8%。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校达到1562所,有56万名学生参加锻炼,达标率97.3%。我市获2000年浙江省全民健身宣传月优秀组织奖。象山县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实现了全市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满堂红”。运动成绩不断提高。我市组队参加全国比赛共获5枚金牌、5枚银牌、5枚铜牌;参加省赛获100枚金牌。甬籍运动员朱峰参加了第27届悉尼奥运会。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2000年是我市城市建设历史中投资最多的一年,完成投资55亿元,其中,中心城区完成投资38.99亿元。建成了一大批道路桥梁和环境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实施城市东扩道路建设,启动了东外环路、通途路(江东段)、兴宁路延伸段、福明路、中山东路等道路建设,初步构筑起城市向东的基础设施框架。二是按“贯通外环、沟通干线、顺畅枢纽”的要求,实施城市骨架道路桥梁工程,开工建设和改造了通途桥、大沙泥桥、中山东路(原大河路段)及江厦桥、江北铁路专用线搬迁等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三是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大了城市绿化建设力度,实施了“三江六岸”绿带,江东公园、人民路中心广场、兴宁桥、甬江大桥匝道、望京地块绿化等项目,中心城区新增公绿面积达150万平方米,人均公绿7平方米以上。四是加强城市环境整治。三区为主的中心城区共拆除各类建筑物27.2万平方米,其中,拆除违法临时建筑21万平方米,拆除破旧的永久性建筑6.2万平方米。在拆违同时,重点对中山路等7条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绿化、街景、灯光、市政共用设施以及建筑物立面进行了装修、装饰和建设,中心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五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北仑枫林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主体已经完成,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建成并投入运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日。2000年的城市建设项目,除大沙泥桥、通途桥、垃圾焚烧厂等项目按计划跨年度实施外,其余项目均已完成。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继续推行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推进区域环境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限期治理老污染源,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0年;在全国4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宁波名列第3名;率先通过省政府“一控双达标”的考核验收,成为浙江省第一个通过验收的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大了地方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制定颁布了《宁波市饮食娱乐服务企业环境管理办法》,创建和巩固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继续禁止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饮具;禁止机动车使用含铅汽油。全市生态环境总体良好,12项主要污染物全部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以内,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Ⅰ一Ⅱ级水平,城区内河水质明显改善;余姚江等重点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城市声环境质量良好,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加快,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921元,比上年增长15.1%,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增幅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69元,增长5.6%,增幅提高3.6个百分点。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转变。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实际支出11361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非消费性支出3364元,增长9.4%,消费性支出7997元,比上年增长6.7%。人均消费性支出中,用于教育支出658元,增长17.8%;用于医疗保健496元,增长13.2%;用于交通与通讯603元,增长37%;教育、健康、休闲等消费已受到越来越多居民的青睐。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2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6%,交通通讯支出为307元,比上年增加94元,增长44%,居各类生活消费支出增幅之首。医疗保健、文教娱乐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7.9%和17.6%。我市农民生活质量正在逐步提高。 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9.4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9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户的比重从上年的28.5%扩大到34%;有88.5%的居民住上了有浴室厕所的住房;独用厨房的家庭达到98.5%;住宅单元配套率达88%。77.5%的居民家庭拥有自有房。农民人均住房面积4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平方米。 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93.5台、彩色电视机150台、影碟机46.5台、家用电脑24台、空调机68台、电话机98.5部、移动电话33.5部;平均每百户农户拥有彩电100台,电冰箱65台,洗衣机47台,抽油烟机45台,电话机68部,移动电话24部,组合音响12架,热水器28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