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88.61亿元,比年初增长13.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19.53亿元,增长7.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6亿元,增长14.4%。各项贷款余额287.59亿元,增长9.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38.52亿元,增长11.7%;中长期贷款余额33.33亿元,增长9.0%。居民个人消费信贷余额达到12.80亿元,增长54.8%。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年保费收入12.28亿元,比上年增长44.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15亿元,增长16.1%;人身险保费收入10.12亿元,增长52.6%。赔款支出金额2.93亿元,增长36%,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43亿元,增长35.5%;人身险给付金额1.50亿元,增长36.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市以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重点,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全市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火炬计划42项,星火计划14项。全市已申请专利650件。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产品69个,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23家。新设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级企业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2家和省级技术中心2家。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不断加强。全年工业技改财务发生数完成67.14亿元,增长23.2%。全市实施104个投入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技改项目,50个项目年内竣工投产。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列统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28.16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出****货值9.11亿元,增长31.7%;实现销售100.89亿元,增长29.1%。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列统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20.38%,比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市现有普通高校3所。中等专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1.99万人。独立设置初中196所,在校学生21.26万人。独立设置普通高中44所,在校学生6.58万人。完全中学2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独立设置成人中专校3所,在校生0.20万人。普通中等职业学校28所,在校学生2.1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0.17万人。小学931所,在校学生42.14万人。幼儿园538所,在园幼儿8.95万人。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9%以上,初中学生巩固率达98%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0%以上。全市共创建省实验小学13所,省级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16所,首届泰州市模范学校47所。全年成人继续教育培训近15万人次。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姜堰二中、靖江市实验学校、兴化中学等4所中学获得国家外专局认可的重点聘专资格。全年完成15.5万平方米危旧校舍改造,泰州莲花学校初中部建设工程启动。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梅兰芳大剧院、市广电中心、新华书店发行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博物馆新馆筹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淮剧《板桥应试》申报"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准备工作有序展开。首次承办江苏省第四届淮剧艺术节获得了圆满成功,《祥林嫂》在淮剧节荣获13个奖项,并将冲刺"梅花奖"。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省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三民"大赛中,靖江的《打豆号子》、姜堰的《溱潼窑工号子》夺得金奖,成功举办市第二届农民艺术节。市广播电视宽带数据平台建成开通,全市1471个村通了有线广播电视,通村率达90%。 卫生事业不断巩固。医疗市场结构调整优化,全市共有合并的医疗机构14个。社区卫生服务进展良好,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站33个,中心2个。民营医院快速崛起,10多所医疗机构进入市场,吸引民资超过千万元。全年新批个体诊所60个,私营门诊部7个,目前全市个体开业医生208个。农村改水工作取得新突破,年内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13.1万,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88%。农村改厕取得新进展,新增卫生户厕5.15万户。妇女儿童身体健康得到有效保护,全市婚检率为80%,孕产妇死亡率19.46/10万,婴儿死亡率8.61‰。卫生防病工作再登新台阶,全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数5491例,发病率较上年下降21.0%。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稳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创建全民健身工程3个、健身点34个。学校体育持续发展,全市中小学贯彻《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面达100%,达标率为95.1%。竞技体育有了新突破,靖江籍选手周燕获得十四届亚运会女子举重58公斤级冠军,并囊括了第八届世界青年女子举重锦标赛和第八届亚洲青年举重锦标赛的58公斤级抓、挺、总成绩的金牌。全市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5枚,银牌23枚,铜牌39枚。全市有9人进省体工队,4人进省少体校,有16人新达一级运动员标准。全市销售电脑体育彩票8200多万元,销售即开型体育彩票585万元。市体育中心田径场已建成并通过验收,市体育馆基础建设顺利实施。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得到加强。年末全市环保系统人员57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117人,初级职称205人。环境监察、环境监测和宣教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工作全部完成。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和靖江、泰兴两市环境监测站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现场评审。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泰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继姜堰市之后,兴化市又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泰兴、靖江两市生态示范区建设已全面启动。泰州市垃圾生化处理厂、第一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泰兴市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 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建成烟尘控制区6个,面积达83.33平方公里,覆盖率达100%;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6个,面积为66.3平方公里,覆盖率达80%。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得到巩固,全市工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率达到96.6%。全市实现省政府要求的12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四市两区全部达到市政府下达的当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区域环境质量形势依然严峻。水环境方面,全市21条主要河流的44个监测断面中,仅有27个断面达到功能类别的要求;大气环境方面,除兴化市外,其余各市(区)可吸入污染物年平均值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声环境方面,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值位于50-60分贝之间,交通噪声仍居高不下。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504万人,比上年增长1.8‰,其中,市区61.3万人,增长12.1‰。全年新出生人口37483人,出生率为7.4‰;死亡人口30343人,死亡率为6.0‰;全年净增人口896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全市非农人口比重达到25.62%,较上年提高0.73个百分点;城市化率达到44.9%,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