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是中国入世元年。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为全国人民规划了未来二十年间中国逐步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抓住世界经济逐渐复苏和国内需求稳定增长的战略机遇,围绕加快发展主题,突出结构调整主线,以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超过了原来的预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亿大关,达到50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3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49.91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183.02亿元,增长1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14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208美元,比上年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5.3:47.9:36.8调整为14.1:49.6:36.3。 宏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53.13亿元,增长37.6%(同口径增长21.6%),财政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54%,比上年提高1.97个百分点。其中:上划中央收入完成24.51亿元,增长18.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8.61亿元,增长60.0%。全市财政支出完成40.65亿元,增长39.8%。税收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28.66亿元,增长20.1%;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12.86亿元,增长18.0%。 市场物价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下降0.5%。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下降2.1%(其中,粮食下降1.8%、油脂下降4.2%、肉禽及其制品下降2.9%、蛋上涨3.8%、水产品下降2.7%、鲜菜上涨12.9%);烟酒及用品下降0.7%;衣着下降7.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5.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下降1.2%;交通和通讯下降6.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7.1%;居住价格下降2.2%。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下降2.6%。 私营个体经济迅猛发展。在列统工业增加值中,私营企业占15.6%,比上年提高0.45个百分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个体经济占42%,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年新发展私营企业3752家,个体工商户26796户,培植民营科技企业52家。私营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入空前活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27%,比上年提高10.78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贡献份额继续加大,全年私营个体经济完成增加值199.75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全年私营个体经济上交税金9亿元,增长40%,占全市财政收入(原口径)的比重达到19.3%,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到年底,完成"三置换一保障"(置换公有产权、职工身份和土地使用权,实行社会保障)改革的市(区)属工贸企业达490家,累计退出公有资本49亿元,置换职工身份12.2万人,分别占63%、68%和61%。市(区)属中小工业企业(剔除停产企业)公有资本不占控股地位达91.2%。全市粮食系统购销企业全面完成职工身份置换,非购销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供销系统企业共247家,改制223家,改制面达90.28%。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内需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外需增长的难度较大;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工业集中度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在经济出现好于预期的同时,城市基础设施相对不足的矛盾凸现;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果尚不稳固,部分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入世之后的生存压力较大;就业压力较大,农村居民和部分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粮食、棉花和油料面积缩减、总产量下降。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73.33千公顷,调减0.39千公顷;总产量247.37万吨,下降2.8%。棉花、油料种植面积为14.51千公顷、59.08千公顷,分别调减4.5千公顷和1.25千公顷;棉花总产量1.91万吨,下降25.4%;油料总产量12.25万吨,下降10.9%,其中油菜籽9.29万吨,下降15.8%;花生2.78万吨,增长12.1%。蔬菜面积达77.87千公顷,增加10.48千公顷。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70.1:29.9调整为69.4:30.6。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继续增长。全市造林面积继续增加,已完成328国道泰姜段绿色通道25.4公里苗木栽植任务。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22.59万吨,增长3.9%;禽蛋总产量11.60万吨,下降0.5%。全年水产品产量18.95万吨,增长3.6%。其中,捕捞产量1.66万吨,下降0.6%;养殖产量17.29万吨,增长4.0%。淡水养殖面积5.15万公顷,下降1.0%。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5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增长16.1%和15%。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98.16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0.7%。农业标准化建设初见成效。全市已建成10个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进和推广种养业新品种80个,推广麦油优质无公害生产技术80万亩,麦油优质品种率达80%以上,养殖业优质品种率达65%以上。组织绿色证书培训9500人次,全市已取得国家绿色食品3个,江苏省名牌产品3个,江苏省无公害产品30个。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6.5万亩,高沙土综合开发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全市共用工1111.3万个,投入4878.6万元,完成各类土方2643.7万方,县、乡两级河道疏浚开工103条,加修堤防98.8公里,新建改造机电排灌站62座。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0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列统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3.15亿元,增长17.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34.70亿元,增长12.8%;集体企业完成27.48亿元,增长20.4%;股份制企业完成91.63亿元,增长17.9%;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23.53亿元,增长10.0%;私营企业完成25.47亿元,增长23.9%。农村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大中型工业增长平稳。农村工业完成增加值57.50亿元,增长17.0%;大中型工业增加值103.76亿元,增长17.5%。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增加值84.81亿元,重工业增加值78.34亿元,分别增长17.8%和16.3%,轻重工业的比例为52:48。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市列统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95.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产品销售率96.42%,提高0.38个百分点。库存积压增幅较低。年末工业产成品库存28.93亿元,增长4.9%。产、销、利基本同步增长。全市列统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7.45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实现利润21.11亿元,增长20.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6.53,比上年提高8.61个百分点。但国有工业企业扭亏脱困的基础不够稳固,亏损面与亏损额回升。全市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2亿元,下降5.5%;亏损面30%,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