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06 镇江市统计局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建设继续推进。2007年,南徐新城建设全面展开,各项工程前期准备顺利推进,实施九华山路等“八路一河”建设,润旺路、团山路西段竣工,九华山路全线贯通。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建成天桥支路、学府路二期、石马路、纬七路。改造市区54条街巷道路,整治9处积水区和积水点,疏通雨、污管道575公里,开工建设丁卯污水处理厂,市区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4.7万立方米/日。市区建成区面积达94.12平方公里。

公用事业水平不断提升。2007年,全市拥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663辆,运行线路53条,公交道路路网里程773公里,客运总量9317万人次,新增公交车70辆,新辟调整优化公交线路8条,新建公交站点23座。拥有出租车辆1254辆。全年天然气供应总量1.3亿立方米,天然气用户达12.5万户,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4.5万吨,燃气普及率达到93.5%。市区自来水综合供水能力50万立方米/日,自来水普及率98.5%。

园林绿化建设步伐加快。2007年,市区园林绿地面积5603公顷,比上年增加26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提高0.5个百分点。

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大。2007年,全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持续加大,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烟气脱硫、小锅炉整治和东部地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共整治小锅炉345台,东部地区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浓度下降19.8%。建成烟尘控制区24个,面积128.5平方公里,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4.8%,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97.2%,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标率90.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8%,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4.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1个,面积为104.93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0.2。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7个,设立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863公顷。农村清洁工程全面启动,新建村级保洁站693个,农村初步建立起垃圾长效管理机制。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维持较低水平。2007年,全市人口与上年相比持平略减。年末户籍总人口268.78万人,比上年减少0.0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5.22万人;女性人口133.56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102.82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42‰,比上年下降0.39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7.64‰,比上年上升1.4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0.22‰,比上年下降1.43个千分点。

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支出能力有所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75元,人均增加2484元,比上年增长17.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008元,比上年增长30.6%。农民人均纯收入8007元,人均增加1290元,比上年增长19.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842元,比上年增长15.3%。城镇居民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6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平方米,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46.0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285.7部,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51.6台;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16.4%,恩格尔系数为39.0%。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城市居民用于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类人均支出比上年增长32.3%,农村居民用于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人均支出比上年增长19.2%。

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2007年,社会保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明显加大,“三大”保障覆盖扩面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家庭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年城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05万人,比上年增加0.31万人,农村低保标准由上年的每月120元增加到160元,城市低保标准由上年的每月260元增加到280元,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经费3300万元,增长22.2%;离退休职工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20元,养老金发放总额16.67亿元,增长28.3%。。城镇职工“三大”保险覆盖面98.0%,其中养老、医疗、失业保障人数分别达55.5万人、64.34万人和41.7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6万人、3.7万人和1.3万人,覆盖面分别为98.0%、98.0%和97.9%。全市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99.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59.45万人,覆盖面为98.8%。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增加值按现价计算,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