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投资结构继续有效调整。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8.35亿元,比上年增长28.4%;第二产业投资312.42亿元,比上年增长28.0%;第三产业投资18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商品房销售有所下滑。全市拥有房地产企业213家。全年完成商品房竣工面积239.2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2%,其中:住宅面积203.61万平方米,增长11.6%;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103.5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9%,其中:住宅面积95.96万平方米,下降9.2%;商品房现房销售额23.90亿元,比上年下降2.4%,其中:住宅销售额21.23亿元,下降0.1%。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24.3亿元,增长17.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5.8亿元,增长12.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42.4亿元,增长20.4%;餐饮业零售额33.6亿元,增长10.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全年实现商品销售1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批发业103.3亿元,零售业79.3亿元,分别增长14.1%和 20.3%。汽车、居住和信息通讯类消费持续升温,汽车类消费品零售额增长 45.6%,居住类消费品零售额增长 36.7%,信息通讯类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8.5%。 商品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08家,成交额132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189个,生产资料市场9个,其他各类市场10个。市场规模有所扩大,全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19家,成交额68.2亿元。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7.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出口总额26.63亿美元,增长31.0%;进口总额21.11亿美元,增长9.2%。在出口方式中,一般贸易17.76亿美元,增长39.3%;加工贸易8.87亿美元,增长16.6%。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完成出口10.4亿美元和1.4亿美元,占比重39.1%和5.3%。在出口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完成出口14.77亿美元和6.18亿美元,占比重55.5%和23.2%。在出口市场中,对美国、日本、香港和韩国的出口分别为6.08亿美元、2.67亿美元、1.69亿美元和1.6亿美元。 引进外资难中求进。全市新签外资项目293个,比上年下降37.8%,其中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06个,比上年下降40.8%。合同利用外资16.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6%;实际到帐注册外资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6%。 对外经济发展平稳加快。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2.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7%;完成营业额1.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8%;新派境外劳务人员4206人,比上年增长4.9%;年末在境外人数9738人。全年新批境外企业10家,中方投资203万美元。 经济开发区发展步伐加快。全年省级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1.9亿元,比上年下降22.0%;新签合同利用外资8.58亿美元,占比重51.7%;实际到帐注册外资3.3亿美元,占比重45.2%;完成出口总额10.5亿美元,占比重39.4%。 七、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货物、旅客发送量5512万吨和7966万人次,分别增长5.4%和10.3%,实现货物、旅客周转量31.9亿吨公里和33.37亿人公里,分别增长7.0%和8.7%。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6700万吨,增长11.6%。全年新改扩建农村公路268公里,全市等级公路里程515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06公里;铁路营业里程105公里。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9.85万辆,比上年增长15.7%。私人汽车保有量5.96万辆,比上年增长22.8%,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3.94万辆,比上年增长45.3%。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71亿元,电信业务总量21.34亿元,分别增长 17.8%和11.6%。年末拥有邮政局(所) 135处,邮政报刊图书销售亭(点)398处,邮政线路总长度14076公里;拥有本地电话用户143.7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01.1万户,移动市话(小灵通)用户42.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40.1万户。互联网用户18.35万户。 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1380万人,比上年增长19.0%;国内旅游收入1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0%。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35.86万人,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外国人27.37万人,增长16.5%,港澳台同胞8.49万人,增长20.8%。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1亿美元,增长16.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51.26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12亿元,比上年增长27.6%。 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调整。全市财政总支出94.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0.92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在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农林水气象支出4.02亿元,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24亿元,医疗卫生支出3.3亿元,教育支出9.77亿元,企业挖潜改造支出2.46亿元。 金融形势保持平稳运行。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28.2亿元,比年初增加124.2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79.45亿元,比年初增加42.49亿元;储蓄存款余额521.76亿元,比年初增加63.49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68.03亿元,比年初增加107.5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70.59亿元,比年初增加55.4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99.29亿元,比年初增加50.07亿元。在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0.55亿元,比年初增加6.72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拥有保险企业21家,参保人数379.86万人次。承保额297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全年保费收入21.65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财产险收入4.84亿元,人身险收入16.81亿元,分别增长16.6%和6.5%。赔付额6.99亿元,比上年增长48.8%。其中财产险赔付3.54亿元,增长17.2%;人身险赔付3.45亿元,增长105.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研发基础不断增强。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96万人,比上年增长16.0%,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0.76万人,增长4.0%。拥有市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28家,其中省级9家。全年共组织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1261项,完成省级以上项目181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6项,其中省级8项。全年新立省级以上星火计划14项,其中:国家级4项;新立省级以上火炬计划90项,其中:国家级30项。全年科技投入23亿元。 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专利申请量3405件,比上年增长64.8%;专利授权量1070件,比上年增长46.8%。技术市场较为活跃,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325项,技术合同金额3.11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明显增加,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16家,其中:当年新批企业25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719个,其中:当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91个。高新技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468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利税总额8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