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全市教育事业投入不断加大,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8.0%。教育布局调整取得新进展,省镇江中学改扩建工程竣工、镇江市第一中学东校区主体工程封顶。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全市拥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6.79万人。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全市拥有省级实验小学65所,省级现代化示范初中59所,四星级以上高中6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1所。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全市中小学在校学生30.5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初中升学率97.0%,普通高校录取率78.4%。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94万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4.75万人,参加社会自学考试7.72万人次。全年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达3.82万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艺术馆、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图书馆阅览人数63万人次。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市县联网率100%。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58.2万户。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中国镇江·金秋经贸洽谈会开幕式专场文艺演出--大型音乐歌舞《江河交响》演出获得圆满成功,“辉煌史诗”--镇江市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演唱会成功举办,“欢乐家园”广场文化活动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涌现出一批文化艺术精品,《苗家三月》入选第三届中国美协会员国画精品展,省五星工程奖荣获三金三银。基层文化建设得到加强,开展了“送电影进百村”活动,建成14家公益性村级“农家书屋”。文物保护取得新进展,“昭关石塔”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蛇传传说》、《镇江恒顺香醋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市拥有卫生机构920个,卫生技术人员13519人,其中医生5522人,医院床位数8393张。拥有省级重点专科2个,完成医学科研项目13项,荣获各类科技进步奖14项。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7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4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48.91万人,覆盖面96.9%。。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实施血防“春风Ⅲ号行动”和秋季灭螺工作,杜绝了群体性急性感染病发生。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缺陷发生率均控制在较低水平。 体育事业取得明显进步。组织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组织各类活动480项,参加人数60万人。办赛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承办14项省级以上和14项市级体育竞赛,成功承办了全国围棋段位赛、全国青少年男子排球比赛、全国男排大奖赛、全国女排联赛等竞赛活动。竞技体育取得明显进步,全市拥有等级运动员148名,当年向省、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12名。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得金牌99枚、银牌30枚、铜牌43枚,其中国家级金牌48枚、银牌6枚、铜牌10枚。体育彩票发行大幅增长,全市共有体彩销售点343个,当年新增体彩销售点83个,体彩销售额2.34亿元,比上年增长99.2%。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综合功能得到新提升。2006年全市城市建设投资48.59亿元。建成中山北路、万古一人路、健康广场、黄山北路。改造街巷道路总长5.6公里,完成8个住宅区改造,总面积52万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4.7万立方米/日。防汛排涝能力40.5立方米/秒。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市区建成区面积达9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3.9平方公里。 公共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2006年城市用水、用气及公共交通事业进一步完善。全市拥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713辆,运行线路49条,公交道路路网里程715公里,客运总量8766万人次。新增环保节能公交车55辆,新辟调整优化公交线路11条。拥有出租车辆1254辆。市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55.25万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97.0%。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6万吨,天然气供应总量10017万立方米,气化率达到87.0%。 城市园林绿化迈上新台阶。全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3268公顷,比上年增加150公顷。建成区园林绿化覆盖率39.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 环境质量改善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5个,设立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863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24个,面积128.5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1个,面积为104.93平方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78.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4%,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6.89%,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1.2%。城市空气质量逐步提高,全年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达310天。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加大,城市居民用水水质得到安全保证。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市人口继续保持"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发展态势。全市户籍总人口268.79万人,比上年增加1.1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3.92万人;女性人口134.87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102.72万人,比上年增加0.71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81‰,比上年下降0.23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6.16‰,比上年上升0.2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65‰,比上年下降0.44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据城镇住户抽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91元,比上年增长15.3%;人均消费性支出9196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9.8%,文化娱乐教育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5.6%。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1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2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脑50台,电话263部。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717元,比上年增长13.5%;人均消费性支出5066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9.9%,文化娱乐教育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6.3%。人均住房面积为4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1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脑16台,电话235部。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9820元,比年初增加2310元。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5万人,覆盖面98.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8.6万人,覆盖面98.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0.4万人,覆盖面99.0%。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标准,全年共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3.09亿元。“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全年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75万人,其中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4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61万人,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经费2652万元,比上年增长31.0%。福利事业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全年筹集福利资金900万元,接受社会捐赠5700万元,其中慈善总会捐赠5500万元。社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市拥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3691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63个。城乡村(居)民依法自治水平稳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