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扬州市统计局

邮政、电信业务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公用通信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6万户,达到125万户;新增移动电话18万户,达到78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36.2%,其中,市区45.3%。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75亿元,初步建成城镇计算机宽带网。全年新增国际互联网用户6.5万户,达到28.1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流通业态不断创新,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76亿元,增长10.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28.7亿元,增长10.9%;餐饮业21.2亿元,增长13.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29.26亿元,增长11.1%;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2.97亿元,增长8.5%。全年市场成交额273亿元,增长15.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9%,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0.8%;衣着类下降1.7%;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4.2%;居住类上升0.8%;娱乐文化教育上升1.4%;医疗保健下降1.6%;交通和通讯下降1.8%。

七、招商引资与对外贸易

2002年全市坚定不移地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以“招商引资年”为抓手,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和更强的攻势,扩大利用外资,放手激活民资,实现了招商引资新突破。全年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14个,比上年增长47.6%;合同利用外资5.1亿美元,增长1.74倍;外商实际投资2.56亿美元,增长2.17倍,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历年最高。

园区建设大步迈进。2002年市区在加快建设“一区四园”的基础上,批准设立广陵产业园并开工建设。5个省级开发区利用外资已占半壁江山。开发区、五个园区及37个乡镇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超过20亿元,投速和投量是建园区以来最高的一年。“五区五园”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实现税收7亿元。

私营个体经济继续加快发展。2002年,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655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48.8%;完成工业总产值243.3亿元,占全市比重36.1%,分别比上年提高11和14.4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9亿元,占总额的54%,比上年提高19.3个百分点。全市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增加值201亿元,占GDP比重达3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进出口贸易保持较快增长。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5.14亿美元,增长22.9%。其中,进口7.13亿美元,增长26%;出口8.01亿美元,增长20.6%。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外经营业额7500万美元,增长16%。

旅游业发展较快。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总人数645.46万人次,增长14.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2.02亿元,增长18.2%。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633.33万人次,增长14.7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8.06亿元,增长18.1%。接待入境旅游者12.13万人次,增长20.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769.59万美元,增长19.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跃上新台阶。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55.6亿元,增长36.6%,在上年突破40亿元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人均财政收入达1299元,首次过千元。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9.9%,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0.04亿元,增长55%。全市财政支出38.66亿元,增长33.1%。

金融业务稳步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92.79亿元,比年初增加86.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8.09亿元,比年初增加58.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56.23亿元,比年初增加32.24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20.5亿元,比年初增加5.93亿元。

证券交易量减少,保险业务不断拓展。2002年,全市共实现证券交易额212.41亿元,比上年减少15.44亿元,其中股票交易额163.77亿元,比上年减少24.01亿元。全年实现保费总收入16.62亿元,增长49%。其中,财险保费收入2.88亿元,增长13%;寿险保费收入13.74亿元,增长6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全年新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4家,高新技术产品103个,开发新产品975项。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火炬、星火计划项目76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6项,各类工程中心10家。扬州大学转基因山羊体细胞克隆技术日趋成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中国扬州”门户网站、电子政务网络系统、GIS公共平台三大工程已经启动。

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8.9%,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高中毕业生升学率76%,高于省平均3个百分点。完成了扬州电大与职大、教育学院与高邮、扬州师范学校的合并。年内创建了3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扬州大学、扬州中学先后迎来百年华诞。

十、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健康发展。2002年成功举办了市首届农民艺术节、第四届少儿艺术节、扬剧节、纪念史可法诞辰400周年、“扬州八怪”国际研讨会以及宝应荷藕节、高邮双黄鸭蛋节、江都国际龙狮节等活动。《天涯共此时》获中国电视“彩虹奖”一等奖。大型扬剧《史可法》在省第三届扬剧艺术节中获优秀剧目奖。城乡有线电视新增用户5万户,入户率55%,全市乡村光纤联网率60%以上,有线电视通村率93%以上。全年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8.47万人、改厕6.84万户;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40%。在省十五届运动会、六届残运会上,实现了金牌数和总分超上届的目标;承办了第十八届全球华人篮球邀请赛,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等重大赛事。全市计划生育率99.3%,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

十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2002年全市大力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实施“三创”联动,年内一举夺得“三创”全国金牌。强力推进城市道路建设,全力解决垃圾处理,狠抓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广泛开展交通秩序整治,城市环境建设明显改善,生态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3.24%,工业废水达标率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烟控区覆盖率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75.04%,14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了63.94%。中德生态规划与管理合作项目正式启动,进展良好,全年建成20个生态村,完成了1个“环境优美镇”和2个“生态镇”的规划编制工作。全市对1662家A类、2564家B类单位开展了排污申报登记年审,严格执行月报制度,监督监测制度和考评整改制度。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重大进展,环境质量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