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一区四园”建设取得新进展。至2001年底,港口工业园、邗江工业园、江阳工业园和杭集工业园启动区面积已达6平方公里,批准进区项目达64个,总投资达31.6亿元。 市开发区及港口工业园新批进区企业28个,投资25.5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8个,合同利用外资10696万美元。汽车机械、纺织和沿江化工3个特色专业园区,已先期启动2平方公里。 邗江工业园进区项目13个,投资4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52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3.5万美元。 江阳工业园进区项目19个,投资1.5亿元,其中外资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1500万美元。 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情况下,我市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2.32亿美元,增长11.9%。其中,进口5.68亿美元,增长11%;出口6.64亿美元,增长12.6%。办理出口退税4.22亿元,增长14%。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外经营业额6478万美元,增长2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跃上新台阶。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0.71亿元,比上年净增6.62亿元,增长19.8%,是历史上增量最多的一年。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2亿元,增长24%。全市财政支出29.05亿元,增长22.5%。 金融业务稳步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97.79亿元,比年初增加53.3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4.58亿元,比年初增加38.5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96.9亿元,比年初增加20.85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14.57亿元,比年初增加4.86亿元。保险业务不断拓展,全年实现保费总收入11.15亿元,增长37.8%。其中,财险保费收入2.55亿元,增长14.7%;寿险保费收入8.6亿元,增长46.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全年实施省级以上火炬、星火计划项目67项,其中国家级42项;开发新产品87项,其中省级重点新产品68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9项;新增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全市共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个,三等奖9个。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市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布局,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普遍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市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8%;高中入学率达80%,其中市区95%。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全市新建校舍27.5万平方米,改造中小学危房8.9万平方米。市属高校发展势头良好,招生人数比上年增加1200人。 十、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健康发展。创作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文化艺术作品,分别在全国“蒲公英”竞赛、“群星奖”决赛和年画评奖、省第三届少儿艺术节中获奖;承办了2001年中国曹禺奖小品小戏大赛;仪征、广陵被省政府命名为文化先进市(区)。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普哈丁墓园、高邮龙虬庄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完成了汉广陵王墓博物馆2号墓复原陈列等工程。举办了扬州博物馆建馆50周年纪念活动。市档案馆建成搬迁。卫生医疗水平有所提高,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农村合作医疗得到巩固,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数10.84万人,改厕6.01万户。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竞技体育水平有了提高,我市体育健儿参加第九届全国运动会,获7.5枚金牌,名列全省第二。我市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天涯共此时——2001年中秋晚会”,扩大了影响;广播连续剧《白衣圣人》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新发展县乡有线电视6万户,村联网率达87%。计划生育成果得到巩固,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以内,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社区建设得到加强,广陵、江都、仪征建成一批省级文明社区示范点,其中广陵区琼花观社区成为国家级文明示范点。 十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的进展,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年内,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进一步加大创建国家环境模范城工作力度。扬州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编制了《扬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和《扬州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扬州生态城镇体系规划》等8个专题规划。全市新建成18个生态村、5个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和1个生态住宅小区,建设了2个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组织编制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区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进一步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建立了662个炉窑烟尘排放及治理基本情况台帐;对全市119家重点污染源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开展了机动车尾气治理,市区淘汰了严重污染空气的机动车2.83万辆。建成了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市区258家餐饮娱乐服务业单位中,196家单位实现了油烟、噪声达标排放,57家自动停业和转产,5家被责令停产或转产。生态示范市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仪征、高邮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示范区验收。 十二、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续增加,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0763元,比上年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5元,增长7.0%。农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增长6.5%。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5%;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发放率达98.5%,医疗保险稳步推进,全市医改覆盖面达50.1%。 注: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