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盐城市统计局

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市场日益繁荣。在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消费观念变化的双重影响下,全市消费品市场明显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2.8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增幅高于上年7.5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业增长44.9%,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高出19.8百分点,成为拉动消费的主要力量。

市场物价涨幅较大。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4.9%,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5.7%。其中食品类消费价格上涨13.4%,比上年度涨幅提高了3.1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5%,比上年度涨幅低1.7个百分点。其它工业消费品价格有涨有跌,其中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9.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2.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1%,衣着类价格下降4.7%,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7%。

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全市外贸进出口平稳增长,全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出口21.06亿美元,增长48.4%。盐城市对外贸易有限公司、江苏联化科技有限公司出口分别达1.41亿美元和1.14亿美元,实现我市出口超亿美元企业零的突破。

利用外资平稳增长。随着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国外客商纷至沓来。全市连续二年实现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倍增之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我市协议利用外资30.9亿美元,增长50.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达到9.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4%,总量位居苏北第一。

外经合作势头良好。全市实现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额7.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9%;完成营业额7.03亿美元,增长25.8%;新派人数47520人,增长25.1%;年末在外人数达41601人,增长32%。

旅游产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国内游客接待量805万人次,海外游客接待量5.1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4.7%和持平,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7亿元、旅游创汇0.35亿美元,分别增长20.5%和17.5%。加快以沿海湿地和海盐文化为重点的特色旅游业发展,推进丹顶鹤、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开发,抓紧实施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后续工程,精心打造旅游产品,提升地区旅游品牌形象。至目前,全市有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4家,国家2A级旅游景区11家。

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再创新高。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财政收入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16.1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45.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3.5%,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0.3亿元,增长38%,比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6%,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

金融形势运行平稳。面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全市金融部门积极开展工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311.07亿元,比年初净增228.31亿元。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729.99亿元,比年初净增121.51亿元。外汇存款余额1.31亿美元,比年初减少0.21亿美元。外汇贷款余额为1.8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0.64亿美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保险业务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势头,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4.59亿元,比上年增长35.53%,其中产险保费收入7.54亿元,增长17.7%;寿险保费收入37.05亿元,增长39.84%,全市共支付保险赔偿金额5.96亿元,为促进社会稳定、支持经济建设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

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事业

科技创新成果辉煌。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市新认定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企业27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96亿元,增长49.1%。全年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79项,争取科技经费超1.675亿元,其中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7项,获省科技经费0.71亿元。新增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8项。新增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5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4只。全年专利申请数3948个,授权数1223个。新增产学研联合体320个,组织评定市科技进步奖120项。全年累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86.7亿元,比上年增长29%。

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全市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普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6.74%,比上年提升了2.73个百分点。高考质量稳中有升,全市高考录取率达80.2%,本科上线人数和录取人数均居全省第二。社会教育蓬勃开展。2008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3万人次,推广农村科技致富项目15个,培训农村致富骨干0.6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5.1万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有5个县级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市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二级馆,有8个乡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卫生和体育事业

卫生保健工作有所改善。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市疾控中心大楼、中心血站、急救中心和一批重点医院新病房楼建成使用,城乡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应急救治、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341个,其中医院111个、卫生院14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个、妇幼保健院(所)11个。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0142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9008人;拥有病床17013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数11234张。全市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6%以上。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共获省级比赛奖牌78枚,其中金牌22枚,北京残奥会夺得2枚金牌1枚银牌的好成绩;1人达国家运动健将,5人达一级运动员,49人达二级运动员标准;盐城体育运动学校和大丰少体校成功创建成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一批学校被命名为国家和省级传统校和体育俱乐部;新增国家级裁判1人,46人晋升为一级裁判员。体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得到不断强化。成功承办了中澳国家男排超级对抗赛、欧美男篮超级对抗赛、四国篮球对抗赛、第十届全国围棋甲级联赛,中央电视台对中澳国家男排对抗赛进行了全程播出;组织保龄球队代表中国和韩国群体代表团成功开展了国际交流活动;全年共销售体育彩票3.4亿元,销售量继续保持苏中、苏北领先,全省前列位置。全市建成138个乡镇体育健身活动中心,为861个自然村建成小篮球板工程,为9个街道和159个城市社区居委会建成城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工程。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81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3万人,比上年增加8.6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0.82%。,死亡率为6.1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