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62元,比上年增长14.5%;人均消费支出元,增长。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2380元,增长18.7%。农民增收取得成效,人均纯收入达6867元,增长12.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74元,增长14.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67亿元,比年初增加165亿元,人均储蓄首次超万元,达10700元。恩格尔系数达41.4%到,上升2.9个百分点。市区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30.0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1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6.88平方米,增加1.02平方米。 劳动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年末全市城镇就业人员数达到113.7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就业8.07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0.34万人,比上年增加0.12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达64.28万人,增加9.36万人;社区公益岗位及灵活就业人数达8.20万人,增加1.3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0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我市基金征缴率、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5.8%、97.7%和96.1%。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56.57万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69.2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02.93万人。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城镇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2007年7月份,我市出台了中小学生医疗保险办法。年末全市居民参保82.99万人。我市的做法得到了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和民政部的充分肯定。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我市老城区商业中心改造提升工作推进加快,建军路核心商业圈初具规模,城南新区框架基本形成,新区新貌初步展现。建成中国海盐博物馆、水街和水城等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成功举办了海盐文化节,城市形象和品位得到较大提升。大力推进绿色盐城建设,市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39%和34%,顺利通过创建省级园林城市验收,“四城同创”初见成效,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明显加快,年末市区人口达162万人,全市城市化率达44.6%。市直天然气项目铺设管网516公里,建成区年末水厂综合生产能力达24万吨/日,全年供水量4200万吨。随着市区一批实事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市容市貌得到了进一步美化。 环境质量总体趋好。全市饮用水源水质持续好转,达标率为99.6%;全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79%,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市区空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符合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7.6分贝,市区区域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3.5分贝。 注:本公报部分指标值为快报数,最终年报数据以2009年《盐城统计年鉴》公布数据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