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6 常州市统计局

二、改革开放

企业改革改制

全市紧紧围绕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强力推进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改革,列入全市改制重点考核目标的41户企业年内基本完成改制任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组建成立了交通产业集团、城建投资集团、工业投资公司等资产经营公司,为资本运作和经营城市提供了新的载体;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开,有24户完成改制转企,11户进入改制程序,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融资改革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推进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年内基本完成国光信息、兴荣高科等公司上市辅导。

个私经济

个私经济快速增长,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3万户,新发展私营企业9027户,比上年增长13.2%。年末全市个私经营户数达13.0万户,增长14%,其中私营企业2.9万户,增长21.8%;个私企业注册资金329.2亿元,从业人员63.3万人,分别增长72%和30%,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310.7亿元,从业人员48.3万人,分别增长75.4%和44.7%。全年个私工业完成总产值915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2.7%,较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个私商贸、餐饮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1.2亿元,增长18.9%,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57.4%,提高2.9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单位达6439户,人员43.5万人,净增4.2万人;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达98%,提高1个百分点;支付养老金15.2亿元,增长9%。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为49.8万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1.5亿元,增长7.1%;发放失业保险金1.3亿元,下降0.3%。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4.2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顺利推进,年末共有5883个单位、57.1万人参加医疗保险,分别比上年增长26.7%和18.4%。全市现有定点医疗机构157家,定点医务室(所、站)141家,定点零售药店109家,均比上年有较大数量的增加。

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稳步上升,外向依存度继续提高。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进口17.2亿美元,增长36.4%;出口35.3亿美元,增长32.9%,外贸依存度由上年的42%提高到48%。至年末,全市新批获进出口权的企业312家,比上年增长84.6%,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56家,其中超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9家。在全省自营生产出口企业前十强中,新科电子和晨风集团分列第一和第五位。出口产品结构继续调整优化,全年机电产品出口额17.3亿美元,增长41.1%,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9.1%,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5.2亿美元,增长24.1%,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14.7%,提高1个百分点。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出口的国别和地区达到171个,美国、日本、欧盟三大市场继续保持我市出口份额的前三位,出口比重分别达27.8%、21.7%和15.9%。

吸收外资

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全市新签外商投资项目533个,协议利用外资20.5亿美元,同比增长68.2%;实际到帐外资8.6亿美元,同比增长52.4%。外商投资呈现项目总体规模扩大、外资控股比例上升、平均经营年限延长的良好格局,全年新签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大项目144个,比上年增加68个;协议外资1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7%。年末在常州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86个。外资企业整体效益状况良好,全市投产开业的三资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52家,利润在1000万元以上企业41家。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外经合作稳步推进,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金额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2%;完成外经营业额1.2亿美元,增长25.8%;年末在外劳务人员4822人,其中当年新派出1509人。全市拥有外经权的单位达16家,外经合同额超1000万美元的单位7家,营业额超1000万美元的单位6家。全年新签对外工程承包项目76个,合同金额1.3亿美元。

外事

对外交流日趋频繁,友好往来日益增多。全年共接待邀请外宾71批526人次,其中,副部长级以上团组9批159人次,来常考察、访问的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16批77人次。全年接待来访外国记者14批50人次。至年末,共有11个外国城市与我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好城市来访团组18批142人次,我市组织14个团组103人次出访友好城市。全年派遣出国研(进)修生3批40人次。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共有1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开发区,当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2.1亿元,累计达109.6亿元;新开发面积20.2平方公里,累计达68.4平方公里。全年实现业务总收入885.6亿元,比上年增长41.8%;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590.9亿元,增长38.8%。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93个,合同利用外资15.0亿美元,增长50.1%,占全市的比重达到72.9%;实际利用外资5.2亿美元,增长119.5%,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1.2%;自营出口12.8亿美元,增长49.9%,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6.3%。

高新区开发步伐加快,窗口作用日益体现。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继续加快电子产业园、环保产业园、软件园、滨江化工区等特色专业园区的建设步伐,较好地发挥了全市招商引资的“窗口”作用。全年引进外资项目174个,比上年增长74%,其中,超亿美元项目2个,超1000万美元项目51个。新批合同外资金额8.8亿美元,增长28%;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增长101.0%;自营出口4.0亿美元,增长42.9%;实现财政收入18.3亿元,增长30.5%。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年共组织实施市级重点科技和产学研项目50项,新上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16项;各级政府科技经费投入1.4亿元,其中市级科技计划经费979.5万元,争取上级各类科技经费3010万元。科技进步对工业和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4%、56.4%,分别比上年提高1.2个和0.3个百分点,科技进步监测评价得分位居全省第四位。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涂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新型涂料、新北区“三药”科技、武进新材料等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正式挂牌,金坛农药、金坛合成材料及助剂、溧阳精细化工新材料等3个市级产业基地得到认定。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3家,累计达220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25只,累计达942只,高新技术产品完成产值573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8%,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全年专利申请1647件,专利授权922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7.7%和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