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06 常州市统计局

人才引进力度加大,技术交易日趋活跃。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7万人,增加1.3万人;引进各类人才1.1万人,增长20%,其中硕士以上研究生208人,增长63.8%。全年签订科技经济合作协议330项,技术贸易达5.5亿元,组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14次,专业人才境外培训67次,实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20项。

教育

教育事业扎实推进,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全日制学校550所,在校学生62.2万人,比上年增长3.3%,其中普通高校5.3万人,增长50.9%;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中学7.5万人,增长5.8%;普通中学23.0万人,增长3.8%;小学26.4万人,下降3.8%;特殊教育746人。教职工3.9万人,增长1.3%,其中专任教师3.0万人,增长2.7%。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98.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6.4%,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年底全市拥有省级示范实验幼儿园42所、省级实验小学54所、省级示范初中44所,分别新增5所、8所和10所,新增中小学校园网120个,累计达到233个。北郊中学新北校区、常州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及宿舍楼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田家炳实验中学图书楼等项目顺利竣工。整合物资学校、旅游学校和三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与新北区政府采取股份制形式筹建一所公办股份制中等职业学校——新北区职教中心。高等教育取得新的突破,常州师专(筹)并入常州工学院,常州大学城一期工程全部竣工,6所高校1.4万名新生按计划入驻。新通过备案高等教育远程教育站点7个,新增函授站点8个。全年完成各类培训52万人次,组织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4.4万人、全国成人高考1.6万人次。全面启动实施“蓝天计划”,创办常州蓝天实验学校、新市民子弟学校等流动儿童专门学校,切实保障适龄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文化

文化精品层出不穷,群众文艺蓬勃开展。全年创作滑稽戏《该出手时就出手》、《怦然心动》、《城市变奏曲》、中篇弹词《无私夫人》、锡剧《延陵季子》、广播剧《爱》、电视剧《汉武雄风》、电影《我的香格里拉》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18集电视连续剧《天娇》获国家和省“五个一工程”奖。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及群艺馆(站)105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及纪念馆7个。群众文化建设稳步向前推进,常州文化馆新馆和金坛文化大厦相继落成并对外开放,武进区新建了博物馆。常州市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51.7万人次,流通图书近450万册次;常州市博物馆全年接待参观人员2万余人次。

广电事业成绩斐然,数字节目发展迅速。年末全市拥有自办广播节目7套,平均每日播音时间100小时10分;自办电视节目8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864小时25分,比上年增长6%;有线电视传输节目32套,新增2套;DVB-C数字电视节目28套,新增8套。全年完成10个小区3万户有线电视网络双向传输改造,有线电视用户数达71.0万户,新增10.8万户,增长18%,入户率达83%,发展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万户。广播节目覆盖率、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均达100%。全年出版发行《常州日报》2733万份,《常州晚报》2516万份,《常州广播电视报》676万份。

卫生

卫生条件明显改善,防范非典成效显著。在今年抗击“非典”期间,全市防控措施扎实有效,监控体系健全严密,未发生一起“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在成功阻击“非典”疫情的同时,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卫生事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包括企事业单位卫生所、医务室和门诊部)619个,其中医院29个,门诊部(所)及医务室45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8个,卫生监督所1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万人,其中医生6745人,护师、护士5548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人,拥有医生2.0人。预防保健和妇幼保健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婴儿死亡率为6.1‰,孕产妇死亡率为5.5/10万,儿童计划免疫“五苗”覆盖率(以乡镇为单位)达95%以上。大力实施科教兴医战略,全年完成科技成果奖6项,第二轮临床医学重大技术攻关项目3项,获得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12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市妇幼保健医院病房楼土建主体封顶,武进中医院病房楼竣工验收。年末全市已建立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增省级卫生镇6个、省级卫生村29个,常州及金坛、溧阳均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体育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市民体质明显增强。成功承办了第六届残运会聋人篮球和射击比赛,常州赛区被评为文明赛区和先进赛区。全年常州籍运动员共获得1项世界冠军、10项全国冠军。在第七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中,我市运动员邰普庆获得散手比赛70公斤级冠军,成为常州第十一个世界冠军。全民健身运动如火如荼,成功举办第十二届运动会塈第四届全民健身节,共有7570人参加各类比赛和表演展示活动。新增5个全民健身工程、50个省级健身点,常州在全民健身周活动中获全国“七连冠”。全市体育人口(指每周进行体育活动3次,每次锻炼半小时以上人群)比重达40.2%,《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率、达标率、优秀率分别达到100%、98.1%和24.1%。全年共发行体育彩票1.6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

社会福利与救助

福利保障加快推进,弱势群体更受关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全市已保障城镇低保对象5488户11754人、农村低保对象8102户19169人,共发放保障金2414万元,比上年增长58.1%。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福利机构104个,床位数5813张,在院人数4973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12%和12%。全年新办福利企业10个,新安置166名残疾人就业。建立规范的市和辖市(区)法律援助中心8个,共接受法律咨询人数7195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438件,比上年增长5.8%。全年发行电脑福利彩票5500万元。

四、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优生优育深入人心。2003年,全市共出生人口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4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实现零增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继续推进,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8.9%,节育率达91.7%,独生子女率达80.4%,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就业

就业目标基本完成,培训力度继续加大。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在岗职工3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全年投入再就业资金5975万元,安置就业人数4.1万人,完成各类就业培训11.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