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苏州市统计局

苏州统计局

2002年1月28日

世纪初年,国际国内极不平凡。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苏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中央的重大决策,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围绕加快发展主题,突出结构调整主线,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战略。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克服困难,战胜风险,化解种种外在变数,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初始年的预期目标。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之林保持“一枝独秀”之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值得庆贺,值得回味。

一、经济运行

全市经济在高平台、低波动、较高速度的轨道上运行,经济总量刷新纪录,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6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已超过3600美元。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5.9:56.5:37.6调整为5.3:56.7:38。全年实现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达208.95亿元,比上年净增50.68亿元,增长32.0%,首次位居全省第一。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1.57亿元,增长35.0%。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6年持续上升,2001年为11.9%,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求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2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3%。为了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及回避加入WTO所带来的风险,全市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以压缩粮棉种植面积、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生产规模为主的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54:46调整为49:51;全市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共调减了84.4多万亩,用于发展水产、蔬菜、饲料牧草等附加值较高的多种经营,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扣除农民家庭兼营工业)的比重超过50%。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步伐加快,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区域经济特色初步形成。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圩区治理为重点取得成效。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97亿元,完成土石方4373万立方米。建设挡墙护坡72公里,完成防渗渠道100公里,修复水毁工程46处,疏浚河道2299公里。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农林牧渔业用电量6.38亿千瓦时;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61.09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095台,联合收获机5490台。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克服了国际市场突变、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严重困难,在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中快速增长,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稳定提高。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4113.69亿元,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794.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0%和15.6%。全年工业用电量186.1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5%。全市加大了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重点的新兴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总产值188.39亿元,集体工业总产值335.53亿元,三资工业总产值1411.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2%、15.8%和15.1%;轻工业产值1291.51亿元,重工业产值1503.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9%和18.1%;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3%,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263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利税总额218.71亿元,其中利润总额126.0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0%和25.8%;亏损面为22.5%,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9.24亿元,比上年上升5.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2.8%,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农村工业活力增强,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实现销售收入1160亿元,利税总额89.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6%和25.5%。

全市建筑行业市场秩序不断规范,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行业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为城乡建设尤其是重点工程建设做出了新贡献,也获得了较快发展。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施工项目1.3万个,竣工项目1.06万个。施工面积21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30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8.2%和26.8%。实现总产值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运输邮电

经济发展对物流的需求,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全市机动车辆增多,社会运输能力提高。年末拥有机动车88.95万辆,其中汽车15.57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6.2%和23.7%。全年完成客运量1.95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06.40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5.0%;完成货运量7988万吨,比上年增长2.2%,货物周转量46.40亿吨公里,增长1.1%。全市港口吞吐量8064万吨,比上年增长0.4%。邮政在改革中发展,邮政业务收入达到5.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全年发送函件4992万件、特快专递175.9万件,报刊26176万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54.4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电信产业在竞争中获得发展,各项业务保持快速增长,提升了苏州市的信息化水平。年末市话和农话交换机总容量317.8万门,比上年增长15.3%;市话和农话用户200.54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58.71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8.0%和13.7%;移动电话用户197.16万户,比上年增长78.8%。城乡话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97.9部,比上年增加24.7部。年末电信局计算机互联网用户93.45万户,比上年增长1.6倍;ISDN用户2.67万户,DDN用户8699户,以ADSL为代表的宽带网正在迅速接入家庭和单位,电信局ADSL宽带用户数达7380户。

国内贸易

全市国内贸易业面对消费品市场需求相对不足、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抓住市场和品牌拓展,调整结构,提高销售和效益。新的业态加速发展,大卖场、连锁店、直销店、主题商场争相推进,原有业态精心策划,抓住一切有利商机,实现了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稳中显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幅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96.01亿元,餐饮业零售额49.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4%和45.0%,餐饮业大幅增长,成为消费的一大亮点。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73.04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18.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6%和12.2%。

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5,价格总水平下降0.5%,部分消费品价格稳中有降,百姓得到很多实惠。与上年相比,食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和交通及通讯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2.9%、2.5%、2.8%和4.0%;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1.9%、0.2%、5.1%和3.3%。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