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06 苏州市统计局

四、城乡建设和管理

2001年,全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城乡规划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形态开始向“五区组团”转变,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公用事业快速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564.33亿元,比上年增长9.3%,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单位投资119.14亿元,增长7.0%,城镇集体投资4.3亿元,下降53.5%,私营个体投资140.96亿元,增长70.9%,城乡个人投资完成额20.21亿元,下降20.8%。私营个体完成的投资额较上年净增58.47亿元,成为投资的主要增长源。从各类投资看,基本建设完成86.17亿元,增长8.7%,更新改造完成35.97亿元,下降1.7%,其他投资完成110.7亿元,下降14.1%,房地产开发完成66.77亿元,增长9.1%。全市50个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46.2亿元,35项实事工程项目完成投资42.2亿元。全年施工房屋面积1410.22万平方米,下降2%,竣工房屋面积771.11万平方米,增长1.5%,房屋竣工率为54.7%,新增固定资产319.8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105.3%。新增生产能力和效益主要有:热轧钢材50万吨/年,高档羽绒服200万件/年,空调器40万台/年,改扩建公路446公里等。

建设和规划管理

新设立的吴中区、相城区发展态势良好,城市形态开始向“五区组团”转变。全市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力度加大,27个重点中心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苏嘉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总投资5.85亿元的城区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市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金鸡湖环境治理等工程继续推进,城乡河道清淤加快。严格环保执法,认真执行苏锡常地区限期禁采地下水的决定。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完成了苏州公园等园林规划建设项目。市区新增绿地20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3.5%,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继张家港、昆山和苏州市区之后,太仓、常熟又进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行列。苏州被建设部授予最佳人居环境奖。

公用事业

为改进城市生活环境和承办APEC财长会议,城市公用事业加快发展,主要市政道路桥梁等设施得到整治。市区道路罩铺沥青20多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板6万多平方米,维修桥梁20多座,同时还对雨水管、污水管、城市路灯等市政设施进行了维护。年末市区公交营运线路49条,营运车辆728辆,线路总长度793公里,全年运客总量2.06亿人次,营运出租汽车2367辆。煤气供气总量7067万立方米,液化气供应总量95454吨。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1年,全市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

人口和就业

全市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出生率稳定在较低水平上。全市出生36694人,出生率为6.3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80.53万人,比上年增加2.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4.77万人,比上年减少17.06万人,非农业人口265.76万人,比上年增加19.42万人。市区总人口209.45万人,比上年增加2.26万人。

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73.12万人,其中国有单位34.3万人,集体单位8.38万人,其他经济单位30.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5%。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15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79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5.5%。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270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2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1.3%。市区居民人均非消费性支出3329元,增长40.8%,主要用于购建房等。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农民为43.5%,市区居民为42.0%。储蓄存款增多,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37亿元,比年初增加133亿元,人均储蓄存款1.61万元。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7.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81%。完成住房解危10万平方米和房屋屋顶“平改坡”试点工作。

社会保障

全市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等保险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工作取得突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为97.4%,基本养老保险费收缴率为96.8%,居全省首位,实现了养老金100%社会化发放。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20308户,参保职工87.22万人,增长13.6%,离退休人员27.59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参保单位16378户,参保人数达到102.04万人,净增52.7万人,增幅超过一倍。全市商业人寿保险保费收入达20.16亿元,增幅达38.6%,成为社会保险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

苏州市率先在全省出台了《苏州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社会弱势群体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全市共有12243户32675人纳入低保范围,其中城镇4761户12300人,农村7482户20375人,各级发放低保资金2486.86万元。全市各项社会福利保障发展迅速。

展望来年,中国加入WTO给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不能低估面临的挑战。目前苏州也还存在城市信息功能、流通功能、消费功能落后于生产功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还比较突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难度、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低收入群体生活比较困难,社会保障体系支撑作用有待加强等问题。对此,市委、市政府正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逐步解决,相信在苏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世纪的苏州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总体放缓的趋势中“逆风飞扬”。

注:本公报统计数据为预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