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6 苏州市统计局

私营个体经济

全市私营个体经济蓬勃发展,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45万家,个体工商户1.9万户,私营企业已发展到4.26万家,从业人员48.74万人,注册资金296.2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4%、40.7%和69.2%;个体工商户已有16.89万户,从业人员26.96万人,注册资金39.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6%、16.1%和21.2%。个私经济贡献份额继续加大,全年私营个体经济上交税金34.2亿元,增长54.5%,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6.4%。

开发区建设

以园区、新区、昆山开发区为龙头的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0个省级开发区,吸引外资总量再创新高,共新增合同外资53.3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3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5%和8.4%,占全市总额的73.7%和70.7%。开发区成为台商投资集中区,台资约占开发区引进外资总量的40%。至年末,累计开发面积163.04平方公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43.4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40.49亿美元。开发区经济规模迅速成长,批准进区三资企业已达3210个,成为全市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对全市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苏州工业园区实现财政收入24.39亿元,进出口总额39.1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6.7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7%、5.5%和8.8%。苏州新区实现财政收入20.73亿元,进出口总额58.7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9.7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21.2%和30.2%。昆山开发区实现财政收入17.72亿元,进出口总额29.0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4.5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0%,59.9%和43.9%。这三个开发区的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分别已占全市总量的30.1%、53.6%和49.6%。

三、社会事业

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改革力度,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果,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科技事业

全市以建设国际新兴科技城市为主线,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重点,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实施农业科技示范、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招才引智三大工程,科技事业获得新发展。全市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国际科技合作等科技项目50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7项,省级项目291项,市级项目140项。153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江苏省奖26项。全年专利申请量2345件,专利授权量1609件,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左右。至年末,全市专利申请总量1.42万件,专利授权总量1万件。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各类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继昆山周庄传感器园被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传感器产业基地以后,又申报了苏州新区国家环保产业园和吴中医药产业基地。全市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40个,累计已达800个,已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当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4家,实有总数达到410家。企业与100多所高校、科研所共建200多个产学研联合体,新签合作协议81项。科技合作从国内合作开始走向国际,成功承办第四届APEC技术展示暨交易会,26个APEC成员体的近1000个参展机构参加了本届技交会,成交项目513个。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7.6%,列全省第一,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省科技厅、省统计局组织实施的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得分为94.67,全省并列第二。苏州市和张家港、昆山被省推荐为国家科技进步城市。

教育事业

全市继续高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2001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都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分别达到100%、99.92%和99.1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09%,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4.2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3%。全市小学在校学生42.91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5.82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69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46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1.23万人,毕业生0.58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36万人,毕业生1.27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5.87万人,毕业生0.96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24万人,毕业生0.68万人。民办教育继续发展,现有民办大学3所,民办普通中小学20所,民办职业学校4所。全市绝大多数乡镇通过省、市实施教育基本现代化工程示范和先进乡镇验收,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工程成效明显。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苏州科技学院,苏州大学通过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复查验收。

文化事业

全市文艺工作者精心组织了第八届APEC财长会文艺演出,成功组织苏州旅游节和国际丝绸节文艺活动、《红的畅想》大型文艺晚会以及新年音乐周、民间民俗文化周、少儿艺术活动周、群众文化周等文化活动。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在国内外组织了一系列庆祝演出活动,大力弘扬了苏州传统文化。苏州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发放图书卡近十万张,接待读者近百万人次,苏州日报社新闻大楼等文化设施建设顺利竣工。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组建成立,苏州电视台制作播出中心工程进入装修等后期工作,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围绕重要工作、重大活动、重点工程,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新闻宣传。文化出版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文化、广电等企事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为文化市场增添了活力。年末全市有文艺表演团体1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站159个,公共图书馆11个,出版社2家,公开出版报纸11种,杂志27种,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6座,电影放映单位217个,电影观众151.47万人次。

卫生事业

全面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推进城乡联动的社区卫生服务,健全了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体系,完成了“120”与“110”并轨的急救指挥中心、市中心血站等工程建设。加强卫生防病工作,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成绩显著,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5%以上。加强无偿献血工作,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量的78%。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25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1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46万人,其中医生1.15万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1.80万张。

体育事业

苏州市体育中心体育馆如期竣工,体育场装饰等后期工作顺利进行。全市新建6个国家级10个省级全民健身工程和一批全民健身点。深入贯彻《全民健身纲要》,组织“全民健身周”活动,举办各类比赛活动59项次。苏州籍体育健儿屡创佳绩,获得世界大赛4金1银,九运会4金。销售电脑体育彩票超过2亿元,销售即开型体育彩票超过3000万元,占全省三分之一。成立了苏州市体育实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体育事业向产业化发展,积极拓展体育市场消费,台湾新浪狮俱乐部篮球队落户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