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常州市统计局

2004年,全市人民在中共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顺应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凝心聚力,负重奋进,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总量扩张、结构改善、质量提高、活力增强的良性运行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主要指标增长速度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地方财力显著增强。2004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跃上千亿元平台,达到110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下同)15.5%,增幅创最近10年来的新高。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1.2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647.7亿元,增长17.6%,其中工业增加值584.7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401.7亿元,增长14.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2:57.7:37.1调整为4.7:58.8:36.5,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市人均GDP达31665元,比上年增长21.1%,按现行汇率折算相当于3825美元。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75.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9.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7.3亿元,增长32.6%。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支出75.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继续上升,按可比口径计算,由上年的15.1%提高到16%。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有所改善,民间投资领域拓宽。2004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8.6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643万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45.1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工业完成投资342.6亿元,比上年增长36.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42.9亿元,增长31%。基础设施及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58.1亿元,比上年增长48.3%;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35.3亿元,比上年增长48.4%。民间投资领域逐步由传统产业向基础设施和新兴服务业拓展,全年完成民间投资353.4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投向制造业的民间投资为222.6亿元,在全部民资中所占比重达63.0%;投向城市基础设施的民间投资为101.9亿元,所占比重达28.8%,比上年上升6.3个百分点。

价格

市场物价有所上扬,粮食价格涨幅较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3。八大类商品“四升四降”,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高的主要动力,全年食品类价格比上年上涨13.2%,其中粮食类、油脂类价格涨幅分别达40.2%、13.9%;居住类、烟酒及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商品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3.3%、0.8%、0.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商品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3.4%、1.7%、1.5%和0.8%。

工业品价格涨势明显,住房价格继续走高。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平均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16.0%,其中黑色金属材料类、农副产品类分别比上年提高29.4%、26.9%,化工原料类、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纺织原料类分别比上年提高16.4%、15.9%、13.1%;工业品平均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8.7%,其中重工业产品上涨10.9%,轻工业产品上涨6.8%。商品房价格继续保持稳步上涨的态势,全年商品房现房销售价格上涨13.3%,期房预售价格上涨11.8%。

农业及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出现转机,种植业增势喜人。农业税减免、农业三项补贴全面到位,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粮食生产结束持续多年的下降局面。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9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种植业产值46.6亿元,增长8.7%;畜牧业产值18.5亿元,增长12.6%;渔业产值28.2亿元,增长8.7%。粮食总产量达106.1万吨,比上年增长2.5%。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大,优质粮油种植面积继续增加,全市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为60.2:39.8,优质水稻、优质油料作物种植比例分别达72.1%、94.2%,分别比上年提高0.7个、4.2个百分点。全市新增花卉苗木1.45万亩,总面积已达20.3万亩;茶园总面积达8.75万亩,其中无性良种茶园面积首次突破1万亩。农产品安全卫生认证工作成效明显,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73个、绿色食品33个、有机食品5个,截止2004年底,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223个、138.8万亩,共有无公害农产品181个、绿色食品55个、有机食品12个、省级名优农产品4个、市级名优农产品127个。

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联合收割机2426台,其中高性能自走式联合收割机967台,比上年增长2%。全市三麦机收率达到98%,水稻机收率由上年68.8%提高到80.4%。全年完成水利建设土方1881.5万立方米,完成各类配套建筑物2337座,改造中低产田8.75万亩,疏浚各类河道377条、619.7公里,加高加固圩堤227公里,新建、改造塘坝203座,增加库容172.6万立方米,建设防渗渠道450公里,恢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

农村工业健康发展,运行质量显著提高。2004年,全市乡镇工业实现增加值468.1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完成工业总产值2030.7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工业销售产值1961.8亿元,增长33.1%;出****货值326.3亿元,增长25.3%。农村工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920.8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实现利税总额1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利润总额79.0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实交税金55.3亿元,比上年增长23.4%。

工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主导地位更显突出。全市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754.3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12.7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增幅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工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到5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58.1%,分别比上年提高1.1个、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完成产值696.2亿元,重工业完成产值1316.5亿元,分别增长25.1%和35.6%;外商及港澳台资企业完成产值419.8亿元,增长30.3%,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1003.3亿元,增长39.2%。全市工业用电量达110.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0%。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运行质量继续改善。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实现利润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利润总额达19.8亿元,比上年增长52.3%。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5.6%,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29.0%,资本保值增值率达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