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二、改革开放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在政策鼓励、政府引导、部门扶持、社会支持的良好氛围中,民营企业经营规模和整体实力不断跨上新的台阶,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产值1319.7亿元,增长36.4%,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达65.6%,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72.6%。 个私经济逐步壮大,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年末个私经营户达13.3万户,比上年增长2.9%,其中私营企业3.4万户,增长15.6%;注册资金451.5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其中私营企业431.0亿元,增长38.7%;从业人员达68.3万人,比上年增长8.0%,其中私营企业54.0万人,增长11.9%。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全年完成工业产值710.0亿元,增长44.3%,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35.3%,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个私商贸、餐饮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1.7亿元,增长18.9%,在全社会零售额中所占比重达59.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开放型经济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高新产品比重上升。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6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进口21.9亿美元,增长27.2%;出口47.2亿美元,增长33.6%;实现贸易顺差2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8%;外贸依存度达51.9%,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全年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83家,比上年增加27家,其中出口超5000万美元的企业12家,增加4家,江苏新科电子集团外贸出口继续列全省自营生产企业榜首。外贸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2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6%,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3%,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1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年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75个,比上年新增4个。东盟、俄罗斯、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势头较为强劲,全年分别完成出口3.4亿美元、0.4亿美元和1.2亿美元,增幅达48.9%、68.4%和64.4%;美国、日本、欧盟、香港等传统市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全年出口额分别达13.3亿美元、8.7亿美元、6.8亿美元和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3%、13.3%、41.1%和22.9%。 招商引资难中有进,优势产业引资良好。经国家商务部核准认定,全市共新签协议外资项目438个,协议注册外资21.9亿美元,有验资报告的注册外资实际到帐5.8亿美元(由于国家商务部于2004年底颁布了新的利用外资核准标准,我市协议注册外资和有验资报告的实际利用外资数据与国家商务部核准的最终数据有一定出入。为了保持指标和数据的连续性,仍按年初的指标界定,则我市上报完成的协议注册外资为2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有验资报告的注册外资实际到帐为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新签项目规模继续扩大,协议外资项目平均注册外资达5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129个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平均协议注册外资达1239万美元,增长18%。新签外资投向进一步向纺织、机电等传统优势产业集中,全年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新签项目61个,协议注册外资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新签项目52个,协议注册外资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倍多。 外经合作更加广泛,劳务输出稳步发展。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额2.0亿美元,完成外经营业额1.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2%和增长18%。承包工程项目成为外经合作的主要内容,全年新签承包工程项目104个,合同额达1.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1亿美元,分别增长30%和44%;新签劳务合作项目14个,合同额达300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全年承接外经合同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外经企业有8家,比上年增加1家。至年末,全市在外劳务人员达4198人。 开发区建设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全市共有1个国家级、9个省级开发区,当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亿元,累计达149.6亿元;新开发面积3.7平方公里,累计达72.1平方公里。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27个,合同利用外资15.7亿美元,增长4.4%,占全市比重达到71.7%;实际利用外资5.2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占全市比重达到90.2%;自营出口18.5亿美元,增长44.7%,占全市比重达到39%;实现业务总收入1234.8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827亿元,增长41.1%。 高新区实力继续增强,科技特色逐步凸现。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年引进外资项目104个,其中总投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3个,超1000万美元项目34个;新批合同外资金额5.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美国德州仪器、查特深冷设备、法国圣戈班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链龙头项目落户高新区。全年完成自营出口6.0亿美元,增长71.6%;实现财政收入25.6亿元,增长40.4%。 外事 对外交流更趋频繁,友好往来日益增多。全年接待邀请外宾75批、516人次,其中副部长以上团组7批、61人次,接待来常考察访问的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13批、43人次。全年接待来访外国记者6批、37人次。至年底,共有9个外国城市与我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好城市来访团组25批、212人次,组织14个团组、78人次出访友好城市。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年实施市级重点科技和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46项。各级政府科技经费投入1.8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市级科技计划经费2800万元,争取落实国家、省各项专项资金5084.5万元。科技进步对工业和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1.6%、56.6%,比上年提高0.4个和0.5个百分点,科技进步监测评价得分继续位居全省第四。年末全市拥有轨道交通等6家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比上年新增1家;拥有21家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市级12家。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年末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1家,其中当年新增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高新技术企业47家;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92只,其中当年新增国家重点新产品26只,省高新技术产品129项。高新技术产业全年实现产值824.6亿元,增长43.9%,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9.9%,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大幅增加。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1886件,专利授权1175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4.5%和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