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是中国入世元年,苏州人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住了世界经济逐渐复苏和国内需求稳定增长的战略机遇,同心协力,改革创新,社会经济发展超过了原来的预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亮点频闪,可圈可点。 一、经济运行 全市经济高开高走,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0亿大关,达到208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570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4300美元。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5.3:56.7:38.0调整为4.5:58.1:37.4。全年实现财政收入达290.82亿元,增长38.1%(同口径增长2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7.03亿元,增长58.2%。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7年持续上升,达到14.0%,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 全市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求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8%。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初步形成沿湖水产养殖区、沿山花果林木区、沿江经济作物区和阳澄淀泖稻米区四大产业区,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55.3:44.7调整为54.6:45.4;全市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共调减了15千公顷,夏粮生产遭遇灾害减产,由于发展奶业、特种水产、蔬菜等附加值较高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农业的稳定。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扣除农民家庭兼营工业)的比重超过55%。农业标准化建设初见成效,全市已建成108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市通过省级以上认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标志达204只,列全省第一。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亿元,完成土石方3436万立方米。建设挡墙护坡83公里,完成防渗渠道72公里,修复水毁工程15处,疏浚河道2078公里。全年农林牧渔业用电量3.78亿千瓦时;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39.79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322台,联合收获机4597台。 工业和建筑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生产借助国际市场逐步复苏、国内市场需求转暖的东风,在高新技术产业和非公经济推动下加快发展。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进一步改善,运行质量稳定提高。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5087亿元,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4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8%和22.9%。全年工业用电量234.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5.7%。全市加大了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总产值145.5亿元,集体工业总产值181.3亿元,三资工业总产值1933.1亿元,私营工业总产值38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3%、5.7%、31.2%和22.2%;重工业产值1921亿元,轻工业产值15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7%和18.5%,重工业化水平达到55.4%,比上年上升1.6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前50强大企业增势喜人,完成工业产值1337亿元,增长32.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8.6%,占全部工业产值的26.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0%,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3330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利税总额255亿元,其中利润总额1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5%和27.0%;亏损面为21.2%,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1.5亿元,比上年下降15.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0%,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农村工业活力增强,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实现销售收入1380亿元,利税总额10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5%和22.4%。 全市建筑行业在规范中发展。招投标管理、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建筑企业新资质就位649家。随着新一轮建设高潮的到来,建筑业为城乡建设尤其是重点工程建设做出了新贡献。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施工项目1.5万个,竣工项目1.2万个。施工面积28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60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32.9%和29.7%。实现施工产值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 运输通信 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发展。全市机动车辆激增,社会运输能力大幅提高。年末拥有机动车101.4万辆,其中汽车21.0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6.7%和38.8%。全年完成客运量2.1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19.92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7.8%和12.7%;完成货运量7224万吨,比上年下降9.6%,货物周转量44.47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4.2%。 邮政获得较快发展,邮政业务收入达到6.3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全年发送函件5855万件、特快专递200万件,报刊2.42亿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72.85亿元,比上年增长33.9%。电子通信各项业务保持快速增长,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年末市话和农话交换机总容量308.73万门;市话和农话用户218.75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66.48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9.1%和4.9%;移动电话用户266.03万户,比上年增长38.3%。城乡话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12.23部,比上年增加15.44部。电信公司启动“小灵通”无线市话通讯网络工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建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宽带城域网络,建成信息化小区200多个,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突破100万户,电信公司ISDN用户2.2万户,DDN用户8078户,ADSL宽带用户达2.79万户。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呈现繁荣景象,住房装饰、汽车、餐饮等新的消费热点日趋明显。新型业态争相推进,继大卖场、连锁店、直销店、主题商场之后,连锁百货进入苏城,商贸流通业形成新格局。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增幅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38.7亿元,餐饮业零售额67.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4%和36.9%,从规模以上贸易业零售额情况看,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激增3.3倍;汽车类增126.4%;家具类增88.4%;通讯器材类增75.8%;石油及制品类增44.5%;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17.1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3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1%和13.5%。 市场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在持续4年下降之后首次抬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100.4,价格总水平稳中略升,分类指数三升五降,为消费稳定增长创造了条件。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食品类、烟酒及用品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1.9%、1.5%和1.5%;交通及通讯、衣着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3.4%、2.5%、0.5%、0.3%和0.2%。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