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教育事业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都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分别达到100%、99.97%和99.3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5.63%,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8.4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1.06%,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并向普及化加速迈进。2002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40.02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6.33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9.70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71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1.74万人,毕业生0.38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5.25万人,毕业生1.18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6.68万人,毕业生1.11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77万人,毕业生0.78万人。民办教育继续发展,现有民办大学1所,二级民办学院2所,民办普通中小学22所,民办职业学校1所,企业办学5所。中科院博士后苏州联络站项目开始实施,苏州研究生城和苏州国际教育园启动建设,全市共建成190所教育信息实验学校,已有31所学校开始实施双语教学试点。 文化事业 江苏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这方水土》以及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和国际丝绸节等重大文化艺术活动获得了圆满成功,为苏州文化强市建设做出新的贡献。优秀历史文化保护进一步加强,“节、馆、所、院、场”五位一体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苏州”苏州昆剧沁兰厅落成。苏州评弹申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前期准备工作有序展开,博物馆新馆筹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水平进一步提高,市首届农民艺术节、少儿艺术节等取得圆满成功。专题片《苏州水》播出受到好评。文化出版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有文艺表演团体1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54个,公共图书馆11个,出版社2家,公开出版报纸13种,杂志25种,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6座,数字电视用户达1.1万户,电影放映单位152个。 卫生事业 深化卫生防病和疾病监督体制改革,各地相继成立了疾病控制中心,苏州市母子保健中心门诊楼和中医博物馆启用开放,4个县级市建成了“120”与“110”并轨的急救指挥中心。加强卫生防病工作,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成绩显著,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5%以上。加强无偿献血工作,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量的93%。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35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5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52万人,其中医生1.16万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1.99万张。 体育事业 依托现代化体育中心体育场、体育馆等体育设施,成功承办了第十五届省运会和第十四届世界女篮锦标赛等大型赛事,我市运动员在省运会上夺得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双获第二的优良赛绩,并被省体育局评为全省唯一的最佳赛区。积极开展苏州“环太湖体育带”建设调研。全市新建4个国家级、54个省级全民健身工程和一批全民健身点。加强体育社团建设,组织各种群体活动。销售电脑体育彩票超过2.8亿元,销售即开型体育彩票超过1.1亿元,居全省第一。体育事业进一步向产业化发展,台湾新浪狮男篮、八一女篮等体育俱乐部以苏州为主场,促进“赛事经济”初露头角。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条件继续改善,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 人口和就业 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稳定保持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市出生40068人,出生率为6.8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7‰。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83.86万人,比上年增加3.33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212.4万人,比上年增加2.95万人。全市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5岁。 根据就业优先的原则,加强了就业援助,优化了就业结构,扩大了就业总量,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形成。年末全市城镇以上国有、集体及其他经济单位从业人员77万人,其中国有单位32.7万人,集体单位7.5万人,其他经济单位3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 人民生活 经济增长带来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17元(按老口径计算为11585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13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2%和5.9%。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686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2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和2.5%。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农民为40.6%,市区居民为42.1%。储蓄存款增多,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64亿元,比年初增加227亿元,人均储蓄存款1.99万元。私人拥有汽车大增,全市新增私人汽车3.63万辆,年末私人汽车拥有量突破10万辆,达10.40万辆,其中新增私人客车3.12万辆,拥有量达7.97万人。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7.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83.0%。完成住房解危10.56万平方米,为102户住房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最低收入困难户提供了廉租住房。 社会保障 全市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地税征收、财政监督、社保管理发放”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100%实行社会化发放。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26223户,参保职工101.85万人,增长16.8%,离退休人员29.31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参保单位21291户,参保人数达到139.7万人,净增38.4万人,增幅达37.9%。社会保险网不断扩大,应保范围覆盖到了包括外来员工、自谋职业者在内的所有劳动者。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成效显著。作为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补充的商业人寿保险增长迅速,保费收入达35.4亿元,增幅达76.0%。 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共有17893户40097人纳入低保范围,其中城镇5991户12165人,农村11902户27932人,各级发放低保资金2953万元。大病医疗救助方案,法律援助、廉租房政策等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对社会困难群体的保障。构建以推进社区为载体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取得成效,《苏州市老年人优待办法》出台,66个社区老年活动站全部建成。 在经济出现好于预期的繁荣同时,城市基础设施相对不足的矛盾凸现,本地居民充分就业依然难以实现,农村居民和部分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不快,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体制、机制改革尚待取得全局性突破。对此,应引起充分重视。相信苏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新一轮城市化建设浪潮中,解放思想,同心同德,将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定能新的高度上加速腾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