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外经合作 全市继续实施双向开拓,外经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额1.8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7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0%和25.0%。年末在外劳务人员7026人,其中当年新派劳务人员3127人。当年新办境外企业8家,其中新开业3家,累计兴办境外企业85家,境外加工贸易企业8家。 私营个体经济 全市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政策鼓励民间投资,降低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门槛。民营经济勃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79万家,个体工商户5.92万户;私营企业已发展到5.91万家,从业人员67.5万人,注册资金50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0%、34.5%和91.8%;个体工商户已有18.50万户,从业人员29.0万人,注册资金5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7.4%和35.8%。私营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入空前活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7.2%,比上年增加2.7个百分点。私个经济贡献份额继续加大,全年私营个体经济上交税金52.96亿元,增长54.9%,占全市财政收入(原口径)的比重达到19.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开发区建设 全市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1个省级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经济发展都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全年共新增合同外资65.2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7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5%和67.5%,占全市总额的64.9%和74.3%。至年末,累计开发面积201.11平方公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0.76亿元,批准进区三资企业4317个。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圆满完成,二、三区开发全面推进,全区实现财政收入32.60亿元,进出口总额58.5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5.5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1%、49.4%和52.3%。苏州高新区完成了第一次创业,二期开发加速实施,全区实现财政收入28.56亿元,进出口总额86.6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43.0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7%,47.6%和44.8%。昆山开发区实现财政收入17.12亿元,进出口总额35.4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9.2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7%,43.6%和49.1%。这三个开发区的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分别已占全市总量的26.9%、49.6%和47.4%。 三、城乡建设和管理 城市化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规模空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破历史纪录。城乡规划管理、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公用事业快速发展,提升了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做美中心城市。 固定资产投资 新的投资热潮正在掀起,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首次超过800亿元,达到810亿元,比上年增长43.4%,比上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单位投资160.56亿元,增长35.3%,私营个体投资220亿元,增长59.2%。私营个体完成的投资额较上年净增81.8亿元,成为投资的主要增长源。从各类投资看,基本建设完成160.01亿元,增长85.7%,更新改造完成39.82亿元,增长10.8%,其他投资完成127.2亿元,增长14.9%,房地产开发完成107.34亿元,增长56.4%。全市42个重点基本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18.8亿元。全年施工房屋面积2081.79万平方米,增长46.5%,竣工房屋面积892.6万平方米,增长6.5%,房屋竣工率为43.5%,新增固定资产341.7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7.9%。新增生产能力和效益主要有:电炉炼钢100万吨/年,纯碱5.5万吨/年,塑料树脂12万吨/年,高速公路117公里,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供电线路136.9公里,变电设备275.5万千伏安。 建设和规划管理 对市区行政区划进行了重大调整,苏州高新区与虎丘区合并,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为做强做大做优做美中心城市,增强中心城市聚集、辐射、带动功能创造了条件。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5平方公里。以新一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至2010年)》为依据,编制了苏州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相城分区规划、轨道交通线网等规划,全年编制项目达48个,加强了规划的规范化管理,使规划的龙头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苏嘉杭高速公路南段建成通车,沿江高速公路、苏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南段完成年度建设任务,苏通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市区古城外40条道路扩建工程顺利推进,坝基桥重建、官渎里立交、劳动路延伸等工程如期建成。观前地区整治更新工程全面完成,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南门段、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等项目加紧实施。长江江堤达标建设、环太湖大堤工程、圩区治理、河道清淤任务全面完成。苏州港组建成立,太仓港区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市区新增绿地35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6.1%,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平方米。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项目获得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主要市政道路桥梁等设施得到整治,市区道路罩铺沥青406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板80万平方米,维修桥梁76座,敷设污水管道122公里,同时还对城市路灯等市政设施进行了维护。福星、娄江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年末市区公交营运线路68条,营运车辆973辆,线路总长度1284公里,全年运客总量2亿人次;营运出租汽车2403辆。煤气供气总量7531万立方米,家庭燃气普及率为91.1%。 环境保护 全市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工作,苏州市和4个县级市生态示范区建设大纲通过专家评审。继续加强太湖、阳澄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环太湖30个畜禽养殖场全部新建或扩建了化粪池(堆场)并实行干湿分离。大力实施市区水资源综合整治,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循环经济试点。继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后,又有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16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市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四、社会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先行,教育优先,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科技事业 首届中国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获得成功,进一步提升了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形象。全市以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重点,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全市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国际科技合作等科技项目36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5项,省级项目116项,市级项目198项。133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江苏省奖24项。全年专利申请量3000件,专利授权量2300件,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占全省的25%。至年末,全市累计专利申请总量17480件,专利授权总量12450件。各类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继吴江光电缆产业基地和苏州软件产业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级产业基地以后,又申报了太仓新材料产业基地;创办企业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创业服务中心等创新载体12个。全市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08个,累计已达1000个,已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当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0家,实有总数达到484家。30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企业与38所高校、科研所新建51个产学研联合体,新签合作协议123项。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8.7%,列全省第一,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省科技厅、省统计局组织实施的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得分为95.7,列全省第二。科普宣传工作广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苏州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张家港市和昆山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市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万余人,努力建设人才新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