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苏州市统计局

金融业

全市金融业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作用下保持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业务增长迅速,信贷增量创历史最高水平,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232.03亿元和1490.96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29.6%和40.4%,外币存、贷款余额29.15亿美元和15.40亿美元,比年初分别增长19.3%和117.8%,各项贷款余额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存款余额增长幅度。全年银行现金收入5828.84亿元,现金支出5992.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4%和17.8%。

证券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全市证券营业部发展到30家。在股市不振的情况下,全市证券交易额为982亿元。

保险业高速发展,2002年又有友邦等3家保险机构进驻苏州,全市保险机构达到12家,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总额超过47亿元,从全省第三位跃升至首位,比上年增长高达59.0%,已决赔款及给付9.7亿元。在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总额中,人寿保险份额明显提高,财产险与人寿险的比例由31.8:68.2调整为24.4:75.6。

房地产业

全市房地产市场火爆,商品房与二手房供不应求,价格大幅上扬,开发总量快速上升。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对除工业项目以外的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以拍卖、招标、挂牌出让方式供地,市土地储备中心已拍卖、招标和挂牌交易45宗,计251.42万平方米,获得出让金49.96亿元。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7.34亿元,比上年增长56.4%,商品房施工面积1457.7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1.6%,竣工面积557.3万平方米,增长19.3%,商品房销售面积535.52万平方米,销售额115.7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5%和30.8%。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476.79万平方米,增长10.4%,全市商品住宅平均售价达到2053元/平方米,上升18.7%。房屋二级市场置换价格上涨,交易活跃,市区旧住宅成交过户面积达225.14万平方米,成交额24.57亿元。

旅游业

充分挖掘区域旅游资源,加快建设以古典园林为标志、千年古城为依托、水乡古镇为特色、太湖风光为重点、吴文化为内涵、现代旅游为补充的系列旅游项目,加快石湖、虎丘、江枫洲景区和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的开发,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建设旅游强市。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接待境外旅游者89.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7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0%和18.7%。接待国内游客20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由各旅行社组织市民出游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0%。全市新增星级饭店3家,年末拥有星级饭店90家,其中四星级及以上饭店17家,星级饭店总床位数近2万张,全市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全市4A级景区达到7家。

二、改革开放

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积极推进省应对入世先行区的建设,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

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对市级机关审批事项进行了第二轮清理,审批总事项又削减了32.8%,建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40个部门的596个审批及服务事项已在中心实行“一站式”办理,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市国库支付中心正式成立,公共财政框架加速构建。社区居委会调整重组工作全面完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城市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为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对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

投融资主体培育和重组工作取得新进展,苏州港口发展有限公司、风景园林投资发展集团和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相继成立。农村税费改革收到实效,合同内外减负率达42.4%。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土地市场公开交易制度实施。组建了市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和区属房管局事业单位改制任务基本完成。资本运作取得成效,吴江丝绸、永鼎光缆又从股市募集资金10亿元。全市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有22家,其中8家结束了辅导。

对外贸易

各地和各部门、各外贸主体抓住了中国正式加入WTO和世界经济复苏的有利时机,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达到363.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8%,其中出口总额185.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5%,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3.7%,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152.44亿美元,内资企业出口额32.77亿美元,其中外贸公司出口额21.58亿美元,私营企业出口额2.8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0%、26.2%、18.8%和282.7%。对各大市场出口均有增长,对亚洲出口额87.03亿美元,增长36.2%;对北美洲出口额48.93亿美元,增长74.8%;对欧洲出口额39.78亿美元,增长62.2%;对拉丁美洲出口额4.19亿美元,增长45.2%;对大洋洲出口额3.63亿美元,增长47.8%;对非洲出口额1.64亿美元,增长24.3%。美国、欧盟、日本成为我市主要出口市场,对三地出口分别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5.2%、19.7%和18.2%,出口额分别为46.66亿美元、36.53亿美元和33.71亿美元,对美国、欧盟出口增长迅速,分别增长75.4%、62.7%,对日本出口也在四季度止跌回升,全年增长4.2%。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继续提高,全年机电产品出口额128.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6%,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69.2%,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5.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1.0%,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2%。

利用外资

全市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新增合同外资(新口径)100.6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8.1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4.6%和59.3%。外商投资的大项目、独资、增资项目明显增多。新批合同外资超千万美元的项目571项,增资超千万美元的项目83项,二项合计合同外资78.62亿美元,占全市新增合同外资总额的78.1%;新批独资项目2019家,合同外资95.03亿美元,占全市新增合同外资总额的94.4%;有677家(次)外商投资企业先后增资14.21亿美元,占全市新增合同外资总额的14.1%。乡镇引进外资大量增加,全市乡镇新增合同外资45.03亿美元。私营企业利用外资有所突破,新批私营企业利用外资项目125个,合同外资9701万美元。至年末,全市累计注册外资323.69亿美元,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85家先后来苏州投资兴办了215个项目;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81.54亿美元。大批外商投资企业投产后获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缴纳税收对全市的财政收入贡献逐年加大,全年涉外税收104.40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原口径)的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