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四、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达348.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死亡率为6.5‰,自然增长率为1‰。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服务深入推进,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8.8%,节育率达91.0%,独生子女率为81.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就业 就业安置有所加强,技能培训力度加大。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在岗职工3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全年投入再就业资金7420万元,安置就业人员3.5万人,完成各类就业培训3.3万人次。 人民生活 居民收支稳步增长,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市区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67元,比上年增长13.8%;人均消费支出为9878元,比上年增长10.5%。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62.7台,空调机132.7台,移动电话118部,摩托车42.3辆,汽车2辆。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6235元,增长12.3%,增幅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4793元,增长21.3%。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22台,空调机53台,电话97部,移动电话95部,摩托车77辆,汽车2辆。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24.4亿元,增长16.3%;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0758元,比上年增加2766元。 五、城市建设 重大工程建设 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宁杭、常澄高速公路(常州段)建成通车,宁常、镇溧、沪宁扩建等工程建设有序展开,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0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密度达到了2.7公里。京杭大运河及312国道南移工程稳步推进,青洋路南路、长江路一期、玉龙路新北区段相继建成,常戚路、荆川片道路、关河东路、关河西路、竹林北路等道路改造一新,市区路网科学布局初具雏形。国电常州电厂一期工程、戚墅堰电厂扩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工程、江边污水处理一期及排江工程抓紧建设,常州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工程年内基本完工,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得到提升。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加快发展,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年新辟公交线路8条,调整延伸7条,新增公交车199辆,新增出租车200辆。至年末,全市公交线路达到67条,公交运营车辆1980辆,运营出租车1642辆。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1.8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6%。公用事业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完成“一户一表”改造5.2万户,市区管道燃气用户达14.5万户,新增2万户,城市供气气化率为90.8%。全年市区供水总量3.3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1.3亿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92.4%。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为26.5万吨,污水处理率达83.8%。路灯亮化工程继续推进,年底城市路灯总数达7万盏,比上年增长6.7%。全社会用电量152.2亿千瓦时,增长19.9%,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2.9亿千瓦时,增长8.8%。 六、生态与环境 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整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治理有序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持稳定。全年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302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2.5%,比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6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值为67.6分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7%,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继续加大环境保护、监管和治理力度,全年关闭污染企业2家,有31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46家企业获得ISO14001认证。常州、金坛、溧阳同时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命名授牌。年末全市拥有居民生活垃圾压缩收集站处理和综合处理站35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城市绿化 绿化美化步伐加快,市容市貌得到改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城市验收。年末建成区绿地面积为3217公顷,其中公共绿地965公顷,分别比上年新增522.5公顷和229.3公顷;建成区绿地率为32.7%,比上年上升3.5个百分点;绿化覆盖率为37.6%,上升2.5个百分点;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6.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平方米。新建了翠竹公园、青枫公园(一期)、勤业桥绿地和关河西新桥绿地,扩建了荆川公园,改建了政成桥绿地。全年完成市区17条园林景观道路建设,实施了“破墙透绿”工程,对4793米的临街实体围墙进行了透景改造,对28个老住宅小区实施了绿化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了老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全年共组织230万盆花卉装缀街头、广场,比上年增长9.5%。 注: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常州统计年鉴-2005》为准; 2.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其余均按现行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