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社会保障 社保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市继续推进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的发展,初步形成基本覆盖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保新格局。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达 5046户,新增582户;人员36.5万人,净增1.5万人;养老保险费征缴率达93.9%。全市15.1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支付养老金10.4亿元。参加失业保险统筹的职工达49.6万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1.3亿元,全年发放失业保险金1.1亿元。年末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7万人,增加1万人。继续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年末全市共有2508个单位、30.2万职工参加医疗保险,医保覆盖面达到50.5%。市区现有定点医疗机构41家,定点医务室(所、站)51家,定点零售药店3家,基本实行全市“一卡通”。 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增长较快,市场格局日趋多样。据海关统计,全年本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进口总额10.9亿美元,增长13.1%;出口总额21.7亿美元,增长16.2%。全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39家,其中,超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7家,比上年增加3家。新科电子集团、晨风集团分别以全年自营出口1.4亿和1.1亿美元,在全省自营出口企业中排名第一、第二位。在出口产品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比重上升,机电产品出口额占自营出口额的比重达到40.2%,提高2.3个百分点。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巩固。出口的国别和地区又增加15个,达到156个,日本、欧盟、美国三大市场出口比重达67.8%,比上年略有提高。 吸收外资 利用外资大幅增长,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全市新签协议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67个,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4个,2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0个。全年实现协议外商直接投资11.5亿美元,增长95.0%;实际外商直接投资6.2亿美元,增长10.8%。全市当年投产开业三资企业80家,销售超过1亿元的三资企业40家,利税在1000万元以上的三资企业41家。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外经合作不断拓展,经营业务稳步上升。全市新签外经合同金额1亿美元,增长15.4%;完成外经营业额7466万美元,增长23.5%;年末在外人数4545人,增长24.7%。全市拥有外经权的单位达15家,外经合同额超1000万美元以上的单位6家,营业额超1000万美元以上的单位4家。全年新签工程承包项目31个,最大境外工程项目是尼日利亚拉各斯学校建设项目(1785万美元)。 外事 外事工作稳步推进,友城关系更加密切。全年共接待邀请外宾68批416人次,其中,国宾团组1批24人次,部长级以上团组6批97人次,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22批51人次。应国家主席江泽民邀请,尼日尔总统访华,并对我市进行友好访问,提高了常州的国际知名度。全年接待来访的外国记者10批15人次,接待友好城市来访团组23批197人次。我市组织13个团组78人次出访了8个友好城市,全年派遣研(进)修生7批56人次。 开发区建设 经济总量继续壮大,外向程度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共有1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开发区。当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1亿元,累计达52.8亿元;新开发面积4.2平方公里,累计达44.3平方公里。全年实现业务总收入432亿元,增长25.5%;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88.4亿元,增长32.2%。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3个;合同利用外资7.7亿美元,增长111.9%,占全市的66.9%,比重较上年提高30.3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增长27.6%,占全市的40.3%,比重上升12.6个百分点;自营出口4.8亿美元,增长23.2%。 新区引资成效显著,专题园区特色明显。通过组建环保产业园、电子工业园、江边化工园、民营科技园、软件园、“三药”示范基地等一系列科技专题园区,逐步形成群体优势,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知名客商纷纷进园置业。全年新批合同利用外资5.0亿美元,增长118.4%。总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15个,其中超过3000万美元的项目2个,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亚什兰、日本小松、普利司通、富士通等世界500强企业已进区2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增长30.1%。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教兴市成效明显。我市及武进、金坛分别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常州还被江苏省确定为首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试点城市,中华恐龙园被列入省级科普基地。全年组织实施重大工业科技项目80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302项,其中国家级56项。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已达49项,基金经费375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6项和1250万元。全市工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4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54%以上,科技进步监测综合指标得分继续保持全省第4位。鉴定科技成果403项,省级科技新产品228只,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5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家,年末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57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73只,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2%,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专利申请900件,专利授权525件。 科技队伍继续扩大,技术市场交易踊跃。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3万人,增加1.16万人;接收、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600名,其中硕士以上研究生73人。全年引进各类可供转让的有效科技成果5000项,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474项,完成技术贸易合同额4.5亿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智力成果69项,完成科技项目国际标准化论证121项,组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10项,实施重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2项。 教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育改革继续深化。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所有制学校736所,其中,普通高校5所,较上年新增2所,分别是常州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师范专科学校(筹)。在校学生58.6万人,增长2.6%,其中,普通高校2.7万人,增长33.5%;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中学6.7万人,下降1.5%;普通中学20.4万人,增长11.7%;小学28.8万人,下降4.1%。教职工3.8万人,与上年持平,其中专任教师2.9万人,增长1.8%。普及12年教育工作又有进展,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1.4%,提高1.1个百分点;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招生比为1∶0.83;18-21周岁适龄人口升入高校的比率为34.5%。全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95%的乡镇和教育部门直属学校达到省定的教育基本现代化标准;常州高职基地、大学城等建设方案正规划启动;作为全市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基地的少年宫二期工程已破土动工;“5112”教育富民工程也按计划逐步实施。(“5112”工程是指“十五”期间,全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和人民文化技术培训,转移500万农村劳动力,培养100万农村致富骨干,重点推广1000个农村科技致富示范项目,培训200万下岗(失业)转岗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