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文化 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艺创作收获颇丰。大型文献纪录片《瞿秋白》、滑稽戏《我要做好孩子》、歌曲《清晨,从田野走过》三件作品荣获全国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全市创作各类剧本十余个,完成了《常州文化志》、《江苏戏曲志·常州卷》等资料丛书,常州书画院在建院二十周年之际,出版了《常州书画院作品集》,并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地举办了“常州书画作品展览”。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及群艺馆76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及纪念馆7个。 广电事业发展迅速,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年末拥有自办广播节目6套,自办电视节目8套,有线电视又新增加密频道节目4套。完成6万户有线电视网络双向传输改造,用户数达54.2万户,增长7%,其中市区25万户,增长13%。广播节目覆盖率、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年出版发行《常州日报》2756万份,《常州晚报》2653万份,《常州广播电视报》624万份。 卫生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包括企事业单位卫生所)769个,卫生技术人员1.7万人,其中医生7737人。年末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9人,其中医生2.3人;每千人拥有床位3.3张。就医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建设和改造了一批卫生基础设施,如第一人民医院病房大楼、市二院门诊大楼等。重大医疗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首例心脏移植手术在第一人民医院取得成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互配套、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报告传染病比上年下降2.5%,市区积极探索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教”五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新体系,建立了局前街道和新丰街道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镇(村)创建工作又有新进展,年末已建成19个省级卫生镇和29个省级卫生村。 体育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群众体育朝气蓬勃。年内全市承办了1项国家级比赛和3项省级比赛,在全国级比赛中,常州籍运动员共获7项冠军,尤其是在第9届全国运动会上,常州籍运动员成绩喜人,共获得3枚金牌、5枚银牌和5枚铜牌。群众体育普及工作成绩显著,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成功举办第三届全民健身节和首届社区运动会,连续第五年获得全国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奖。全市新建翠竹新村、武进东安等5个健身工程和红梅解放村、清潭五村等25个省级健身点,有50%以上的街道被评为省级体育先进社区,40%的乡镇被评为省级体育先进乡镇。全市体育人口(指每周进行体育活动3次,每次锻炼半小时以上人群)已达到35%,《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率100%,达标率97%,优秀率22%。全年发行体育彩票1.4亿元。 社会福利与救助 福利事业全面推进,救助力度继续加大。全市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目前,共保障城镇低保对象2699户5772人,农村低保对象3402户8741人,累计发放保障金785.9万元。积极开展农村扶贫帮困工作,全年共筹集扶贫资金361万元,扶贫1858户,脱贫率达79%。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单位拥有床位数4846张,在院人数4032人。全年发行电脑福利彩票6198万元。 四、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计划生育稳步推进。2001年全市共出生人口2.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04‰;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4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4‰。全市计划生育率98.6%,节育率达92.1%,独生子女率78.3%,提高1.6个百分点。 就业 劳动力市场逐步规范,就业培训力度增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89.1万人,增加9.7万人。其中,城镇集体以上在岗职工37.7万人,减少2.7万人;个体私营从业人员42.5万人,增加7.7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2%,全年安置就业人数2.5万人,完成各类就业培训3.1万人次。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108元,增长13.6%。据城乡居民生活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406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4718元,比上年增加288元,增长6.5%。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46台,空调机69.5台,电脑15.5台,移动电话55部,摩托车29.5辆。平均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彩电84台,空调机11台,移动电话23.3部。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2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8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48.2平方米。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12.7亿元,当年新增57.1亿元。人均储蓄存款13017元,增加2577元。 五、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重大工程建设 基础建设再掀高潮,重大工程进展顺利。高速公路、网化工程、港口、航道、站场等各种门类的交通工程建设全面铺开。新机场路、苏南航道网、常州港石化码头、飞龙立交桥、石郎线、晋陵北路(城中北路)相继竣工,宁杭高速公路、锡宜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常泰一级公路沿江段完成路面摊铺,大外环南环线及其东延伸线完成进度计划,常澄高速公路、金宜线、溧老线等工程开工建设。旧城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市区完成居民拆迁3155户,拆迁面积达26.7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3.7%和57.5%。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又有进展,污水处理三期工程、凌家塘公交停车保养场等项目相继建成投运。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方兴未艾,城市生活更趋便利。全年新增公交车151辆,新增公交线路6条。完成“一户一表”改造3万户。市区煤气用户达9.6万户,新增7582户,城市供气气化率为99.8%。市区全年供水总量达1.7亿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100%。城市亮化建设又有新进展,完成延陵西路、关河路、新丰街等城市主干道的亮化改造,道路照明度提高1倍以上,并对晋陵北路、迎春步行街等路段进行灯光景点建设。全社会用电量81.4亿千瓦时,增长9.4%,其中城乡居民用电10.8亿千瓦时,增长11.5%。 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保护措施得力,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继续加强对工业污染、太湖水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整治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成果,全年完成103个环境治理项目,关停或迁建企业16家。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全市污水治理设施运转率达96%,市区达到97%;废水中的COD年排放量3.95万吨,减少0.24万吨;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年排放量5.71万吨,减少0.28万吨。全市工业废水处理率97%,工业废气处理率97%,分别提高0.3和0.2个百分点。市区扩建烟尘控制区及环境噪声达标区0.81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覆盖率、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分别为100%和70.3%。建成全市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并向社会发布空气环境质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