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常州市统计局

环境卫生及市容出现新面貌。全面完成“五五”绿化工程,全年新增绿地156公顷。全年新建、改建水冲式公厕37座,改厕3.3万户,新购环卫专用机械17台,改装环卫垃圾收运车134辆;新增垃圾中转站5座,剑湖垃圾厂已形成日处理堆肥150吨、焚烧垃圾100吨的生产能力,市区垃圾袋装化率超过90%。武进市投资2000万元建成夹山生活垃圾填埋埸,年底已投入使用。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市积极组织实施聚焦太湖“零点行动”,年末全市152家达标重点源基本完成太湖治理达标工作。全年竣工“三废”治理项目219个,其中治理污水项目195个,治理废气项目16个,,完成治污项目投资1.6亿元。新增工业污水日处理能力3000余吨,年削减化学耗氧量700吨。全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100%,建成项目“三同时”执行率100%。

四、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完成客运量7628万人,增长6.9%,其中公路运输7128万人,增长7.2%;铁路运输487万人,比上年略降;航空运输12万人,下降12.8%。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32.14亿人公里,增长6.79%。全市完成货运量4704万吨,增长5%,其中公路运输3498万吨,增长3.6%;铁路运输197万吨,增长2.1%;水路运输1009万吨,增长10.9%。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24.08亿吨公里。常州长江港生产经营形势日趋好转,全年接靠船舶150余艘,其中2000吨以上船舶23艘;完成货物吞吐量19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5万吨。航空运输加快发展,我市已开通与北京、广州、深圳、大连、成都、乌鲁木齐、重庆、昆明、武汉、沈阳、厦门、西安、张家界、海口、长沙、桂林等市17条航线,每周42个航班。

邮电事业适应发展需要,年内实行了邮政、电信分营,成立了常州邮政局和常州电信局。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1亿元,增长22.1%。年末邮电光缆总里程1855公里,增长20.14%。电话机87.1万部,增长23.74%;住宅电话用户39万户,增长22.26%;每百人拥有电话24.5部,增长6.71%;电话村400个,增长18.3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1.85万户,增长58.2%。无线寻呼用户38.68万户,增长10.9%。国际互联网网上用户3556户,增长2.11倍。分组交换及DDN(数字数组用户)2030户,增加1226户。江苏公用网4586户,增加4253户。新发展的N-ISDN(一线通)用户已有292户。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国内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裕,销售稳定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亿元,增长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3%,其中城市(包括县城)实现111.7亿元,增长4.6%,农村实现61.3亿元,增长0.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下降1%,集体经济下降4%,私营经济增长52%,个体经济增长6.1 %,股份制经济增长10%,各种其他经济下降10.2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3.7%,餐饮业增长10%,各种其他行业下降0.7%。

市场建设稳步发展。全市商品市场继续向大型化、专业化、辐射面广的方向发展。新组建了常州轻工产品调剂市场、常州家庭装饰装修工程交易市场等5个市场。市区菜市场建设速度快、质量好,室内菜市场面积大幅增加,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常春等6个菜市场,总面积2万平方米。年末各类市场已达400个,完成成交额250亿元,增长16%。其中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武进湖塘针纺织品市场等被确立为十大市级重点市场。全市超亿元市场突破40个,超10亿元市场4家,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额突破18亿元。成功地对常州水产品批发市场、马公桥水产品批发市场和宣塘桥水产品交易市场实现了调整合并,全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市场价格涨幅持续走低。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1.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

六、对外经济

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滞后影响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对外经济克难求进,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对外贸易保持增长。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5.68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总额13.08亿美元,增长6.4%。自营出口生产企业出口增幅继续领先,增长15.4%;三资企业出口占全市自营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1.8%,提高0.7个百分点。出口市场仍以亚洲地区为主,北美、拉美、非洲、大洋洲出口增幅较大。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机电产品出口额占自营出口额的比重由上年的38.4%提高到40%,化工、医药、农副产品出口增幅较大。出口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重点产品30只,出口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有20只。

利用外资难中有进。全市新签协议(合同)外资金额8亿美元,下降25.7%,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与上年持平。全市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02个,其中1000万美元及以上项目12个,平均每家新批外商投资企业的合同外资由上年的739美元增加到784美元,大项目协议外资已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的40%以上。全市历年累计投产开业三资企业1530个,对常投资的国家、地区共57个。

外经合作稳步推进。全市新签外经合同金额8630万美元,增长17.9%,完成外经营业额7500万美元,增长10%。新增境外投资企业2个,累计74个。期末在外人数2800人,增长40%。劳务基地规模与档次有了新的提高,新加坡、毛里求斯、塞班岛三个基地的劳务人数已占全市总量的60%以上。除东南亚等传统市场以外,新开辟了北美、南美、加勒比海等地新的承包劳务市场。年内承接了阿尔及利亚中央空调、管道安装工程,牙买加服装劳务项目已派出100余人,苏里南输配电工程项目正式开始施工;坦桑尼亚外经基地已开始实质性启动,正朝着投资、贸易、承包劳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多方出击开拓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在上海、深圳、北京、厦门举办了四次规模较大的“常州对外经贸情况介绍会”;成功举办了规模盛大的’98常州国际中小企业商品博览会,这是1996年以来第三次举办国际性大型经贸活动;组织有关企业参加了“华交会”、“广交会”、日本大阪’98江苏省出口商品交易会及南美、中东、欧洲等地二十余批次出国招商、贸易促销活动;利用国际互联网“常州招商主页”,继续推出合资合作项目,累计已有3 万余人次来我站点访问。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形势较好。全年完成财政收入45.09亿元,增长1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65亿元,增长15%;财政支出21.79亿元,增长12.4%。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积极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全年调度支持财政资金8200多万元,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进行帮扶,促进提速增效。建立中小企业封闭贷款担保资金,引导银行贷款1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