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8年,全市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继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又有改善。据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7年(下同)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4亿元,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281.0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179.1亿元,增长12.8%。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由1997年的9.44%、56.54%、34.02%变为8.8%、55.7%、35.5%。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842元,提高950元,增长6.8%。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是: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不高、亏损增加,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开放型经济难度较大,农业整体功能不强,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 一.农林牧渔业 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44.5亿元,增长2%。粮食生产完成全年目标,油料减产较大。夏收作物因遭受严重渍害、寒潮和病虫草害,减产较大,秋熟作物增产较多。全年粮食总产量153.28万吨,超过140万吨的目标。水稻亩产613公斤,增加26公斤,创历史新高,连续七年稳定在千斤以上,名列全省前茅。多种经营稳步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增加。全市实现多种经营产值31亿元,增长2.5%,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3%,提高近3个百分点。水产品、蔬菜、水果、猪牛羊肉等农副产品产量均比上年有所增长。 “长荡湖”牌河蟹、“金鹿”牌茅山青锋茶等一批名优农副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全市共完成成片造林1.62万亩,新造和完善农田林网25.55万亩,新调整开发多种经营生产面积10万亩。 科技兴农、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全市稻麦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统一供种率85.2%,提高3.2个百分点。水稻新品种武运粳7号推广已达163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70%以上。全市在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肥床旱育秧、高群体质量栽培技术已达150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70%。各类种养基地已发展到近50个,规模经营面积近50万亩,总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全市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贸工农一体化龙头企业有37家,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投入增多,农机作业水平提高。以长江堤防和太湖治理为重点,全年完成土石方2566万立方米,投入水利劳动工日1328万个。“九五”重点水利工程--藻港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开工建设。全市实施中低产田改造10.10万亩,建设吨粮田5.36万亩,其中高标准示范方1.42万亩。丘陵山区综合开发面积12.7万亩,增加8万亩。全市农机总动力154.23万千瓦。主要农业机械中,中型拖拉机2319台;联合收割机2490台。全市机械化播种、收割、施肥面积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68%,提高5个百分点。 二.工业建筑业 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51.2亿元,增长11.1%。实现工业总产值(当年价)103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21亿元,增长9%。在500万元以上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3 %,集体企业增长3.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14.7%。轻工业发展快于重工业,全年轻工业产值增长9.61 %,重工业产值增长6.04%。城市客车、VCD等一批适销产品增产较多。工业产销衔接情况好于上年,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95.2 %,提高0.33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收入860亿元,增长6%。企业市场意识增强,品牌产品增多。年末知名商标数(市级)已达112只,比上年增加18只,著名商标数(省级)25只,常柴牌柴油机为全国驰名商标。各类知名品牌中,工业产品占125只。工业经济效益有所回升,但总体水平仍低于上年。全市实现利税46亿元,与上年持平,实现利润13亿元,下降12%。但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不高,亏损企业亏损面及亏损总额上升较快,全市工业经济效益指数88.29,下降7.2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7.08%,资本保值增值率109.8%,资产负债率64.06%,成本费用利润率1.25%,流动资产周转率1.58%,全员劳动生产率2.7万元。 支柱产业、重点企业稳步发展,乡镇工业运行质量提高。六大支柱产业的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利润分别占全市500万元以上企业的45%、39%、50%;34户重点企业占全市500万元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的比重分别为32% 、40%、91%。乡镇工业经过近两年大面积的改制调整后,整体效益已明显提高。全市乡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67亿元,增长8%;实现利税34.94亿元,增长10%;实现利润10.96亿元,增长11%。出口产品交货值126.23亿元,增长2.8%。 企业改制改组力度加大。全市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中已经改制和正在试点的有16户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市累计已有10344家乡镇企业改制,改制面达91.34%。常州市区中,常州巾被总厂等10户企业已完成改制,累计41户。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8.3亿元,增长2%。 三、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45亿元,增长10%。其中城镇集体以上投资额完成96.2亿元,增长13.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9.69 亿元,增长26.3% ;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3.24亿元,下降5%;集体及其他投资完成7.35亿元,下降25%;房地产投资回升较快,完成投资25.92 亿元,增长38%。 基础建设力度加大。怀德桥、104国道宁杭线溧阳段二级公路、新常溧一级公路年内改扩建工程分别竣工通车。市区延陵东路、文化宫广场、清南桥改建改造工程等7个项目全部竣工。城北污水二期、广化桥、长江引水续建等5个工程基本达到年内目标的进度。全市完成电力基础设施投资1.78亿元,500千伏武南变及其配套工程已全部完工并投入运行。城建系统内全年供水总量1.1亿吨,供水普及率100%。常州市区新发展煤气用户超过一万户,开工建设丽华、朝阳小区管道液化气工程,煤气二期工程年内竣工,城市供气气化率91%。 技术改造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常州华源化纤公司开发生产FDY丝和异收缩丝、常州化工厂年产6万吨离子膜烧碱和年产5000吨二氯异氰尿酸钠、常州光明塑料厂单向拉伸高阻隔膜生产线等一批重点投产项目均已投产并达到或超过设计能力。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关键设备提高牛仔布档次、常州齿轮厂发展多缸柴油机齿轮及轮拖变速箱等一批重点技改达产项目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住宅建设加快发展。全年完成住宅建设投资额(不含农村集体投资和城乡私人建房)17.95亿元,增长51.4%,开工住宅建设面积234.32万平方米,竣工住宅面积95.59万平方米。积极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市区竣工的41万平方米居民住宅中,安居工程为16.1万平方米,占39.2%;已发放个人政策性住房贷款7418万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