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科技创新成绩显著。全市专利申请量达8623件,比上年增长53.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160件,比上年增长60.4%。授权量达到2922件,比上年增长39.5%。获国家和省科技计划到位经费1.29亿元,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数、国家工程中心到位经费数、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金数、国家火炬计划贷款贴息经费数、省工业高技术研究项目数及经费数、省工业科技攻关经费数等6项科技指标列全省第一。 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发展。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580所,在校学生82.51万人,增加0.23万人。其中,普通高校9.13万人,增加1.16万人。小学和初中的普及率均达100%,巩固率分别为100%和99.29%;盲聋弱智儿童入学率为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7.28%;高考万人本科进线人数21.8人/万,高考录取率达84.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全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23万人,比上年增长2%;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4.7万人,比上年增长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事业精彩纷呈。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无锡)吴文化节”、“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等文化活动,年内举办“激情周末”等广场文艺演出72场。惠山泥人、宜兴紫砂陶制技艺、梁祝传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艺表演团体和文化设施建设平稳发展。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艺术)馆9个,文化站83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纪念馆13个。全市人民广播电台节目8套,平均每天播出165小时;电视台节目9套,平均每周播出1209小时;无锡有线电视总用户已达128万户。市区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10万户。电视人口总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均达100%。组建了凤凰出版社无锡分社,填补了出版业的空白。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拥有卫生医疗机构2176个,其中综合医院35家,专科医院19家,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6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95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786家,疗养院5家。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6万人,其中医生1万人;拥有医疗床位2.1万张,其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床位2万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9.0%,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8.7%。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全年完成诊疗总次数24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8%。医疗科研取得新成果,获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40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35项。完成科研鉴定52项,其中省级鉴定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9项。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活动纷呈活跃。市体育中心建成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成功组织了长三角全面健身大联动、纪念奥林匹克健身长跑等群众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十六届省运会周期,无锡向上输送人才171人,列全省第一。在十六届省运会上,获得金牌155.5枚,总分3767.5分。体育产业稳步发展。全市体育场馆年内先后承接各种大型体育赛事230多场次,成功举办了“国际女子桥牌精英赛”、“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全国体操锦标赛”等国际国内重要赛事和活动。体育彩票销售总额突破4.5亿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457.80万人,人口出生率6.70‰,人口死亡率6.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584.17万人,比上年增长4.4%。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9658元,比上年增长15.8%。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89元,比上年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8880元,比上年增长10.9%。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372元,比上年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508元,比上年增长11.6%。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8.2平方米。 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养老、医疗两大保险参保人数双双超过百万。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0.23万人,比上年增加22.23万人。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68.30万人,比上年增加17.48万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04.28万人,比上年增加13.5万人。年末在领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84万人(期末数)。全市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107.26万人和98.88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推进。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14693万张,供养、代养9438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6512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0500人。全年发放城乡低保资金7756.54万元。全市各类优抚对象19万人。全年接收社会捐赠款4.92亿元。 十二 、环境和安全生产 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总天数的比例达到88.1%,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7%以上。全市建成各级环境监测站6个,烟尘控制区9个,面积554.26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9个,面积494.58平方公里。 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1.2%。江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4.1%。宜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4.0%。 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重视。全年发生各类事故5414起,死亡746人,比上年事故起数下降16.4%,死亡人数下降9.6%。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23人,比上年下降23.3%。 注: 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中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