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6 无锡市统计局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精彩纷呈。成功承办首届“中国无锡?太湖国际民乐展”,举办各类广场文艺140场,组织公益演出50多场。成功引进墨西哥歌舞团、中央广播民乐团、上海歌舞团等高品位文艺团体演出36台51场。锡剧音乐剧《青蛇》入选江苏省舞台优秀艺术作品展演,市艺校的男子民间群舞《动感萨巴依》获第七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民间群舞二等奖。文艺表演团体和文化设施建设平稳发展,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艺术、文化馆(站)132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文化系统内)5个。

广电事业蓬勃发展。无锡人民广播电台节目8套,平均每天播出136小时;无锡电视台节目13套,平均每周播出1543.5小时;无锡有线电视总用户已达100万户。电视人口总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卫生事业

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拥有卫生医疗机构1368个,其中综合医院39家,专科医院20家,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115家,疗养院5家。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万人,其中医生9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8万张,其中医院床位1.7万张。全市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5人,其中医生20人;拥有护士15人;拥有医疗床位41张,其中医院床位40张。

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医院全年完成诊疗总次数1570万人次,增长3%。市属九家医院住院人数13.3万人次,增长10.3%,治愈好转率96%,床位使用率111.5%。医疗科研取得新成果,获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2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2项。完成科研鉴定52项,其中省级鉴定14项。

体育事业

群众体育活动纷呈。成功组织了2003年无锡市迎新春万人跑活动,举办了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无锡市第五届全民健身节暨第八届全民健身活动周”活动,积极开展了“我运动、我健康——每天健身半小时”系列活动,年内全市参与群众逾180万人次,全市体育人口达到44%。“八个一工程”实施取得可喜成绩,全年新建全民健身工程11个,健身点141个,新增活动面积8.7万平方米。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继续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行面达100%,全市中小学生参与面达99.22%。

竞技体育再创佳绩。积极启动十六届省运会备战工作,年内向省体工队输送20人、向省少体校输送34人、向解放军队输送4人。组织近500名运动员参加了近22项省级青少年比赛,共获金牌93.5枚,总分2404分,名列全省第四。在全国的各项青少年比赛中,勇获15枚金牌、6枚银牌和4枚铜牌。

体育产业稳步发展。成功地举办了第24届男子世界杯乒乓球赛、亚太地区体育舞蹈锦标赛等国际一流赛事,获得了各界盛赞;组织了第一届“李成智杯”全国少年儿童国际象棋冠军赛、全国棒球冠军赛、全国少年乙组羽毛球预赛以及中国影星篮球对抗赛、中澳国际足球对抗赛等大型比赛,体育彩票销售额超过2.2亿元。

体育设施明显改善。无锡市体育中心二期工程于3月份奠基开工,其中新体育馆已于10月封顶;江苏省无锡棒球运动训练基地投入使用;江阴市4000人座位的体育馆竣工;宜兴市占地350亩、拥有2万座位的体育场主体工程完工。

三、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与管理

重点工程有力推进。人民东路、东门立交、学前东路、凤宾路、蠡湖路、青祁路等一批跨年度工程率先于五一节前建成通车。兴源路、清扬路、县前西街、蠡溪路、环湖路、凤宾公铁立交等“五路一桥”及江尖公园等环境工程于国庆节前建成。广益路、蠡湖路延伸段、中南路、蓉湖大桥、蠡湖大桥、金城大桥等“三路三桥”工程加大推进力度,其中广益路、蓉湖大桥提前建成通车。全年施工道路长度45.8公里,面积227.5平方米,大小桥梁69座。城市建成区面积进一步扩大,达190.32平方公里。

公用事业

公用设施更加完备。新增、延伸和调整公交线路48条,新增、更新公交车辆306辆,增加班次8%以上。城市管道煤气家庭用户13.13万户,液化气用户50.88万户,居民燃气普及率为91.8%。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143.5万吨,供水总量24825万吨。全市全社会用电量238.88亿千瓦时,增长26.6%,其中工业用电200.14亿千瓦时,增长29.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7.73亿千瓦时,增长18.7%。

环境保护与治理

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空气污染指数年平均值86。全市建成各级环境监测站6个,烟尘控制区44个,面积378.76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35个,面积354.88平方公里。市区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年日均值二氧化硫0.059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0.045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为0.118毫克/立方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6.5%,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86%。

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年内新增园林绿地940.1公顷,年末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128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5.8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4%。

四、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442.54万人,人口出生率7‰,人口死亡率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

就业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实现就业12.53万人次,其中安置城镇失业人员4.87万人,净增就业6.1万人。帮助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27万人(其中“4050”人员1.6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52.7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01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86%。

收入和居住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913元,增长19.7%。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7元,同比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6329元,增长8.0%。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53台、家用电冰箱98台、空调124台、电脑40台、家用摄像机4台、移动电话112部。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24台、冰箱68台、洗衣机93台、空调69台、移动电话91部、电脑9台。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8.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2.2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本外币储蓄存款2.4万元,比年初增加0.4万元。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人数达到15.72万人,年末全市共有104.04万从业人员和33.54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员25.8万人,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15.3万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74.72万人,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57万人。全市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均为49.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