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42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提高0.8个百分点,是近十年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0.90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742.13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505.88亿元,增长15.3%。人均生产总值16258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按现行汇率折算达2084美元。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加快,传统产业在改造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加速。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4.0∶50.7∶35.3,调整为12.7∶51.9∶35.4,第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44.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见表1),涨幅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7%。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开展。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农村劳务输出,加大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484.60万人,比上年增加39.50万人。其中城镇国有、集体、股份制、“三资”等单位从业人员60.13万人,增加0.83万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46.03万人,增加6.53万人。通过多种途径使4.56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3%,比上年下降0.41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劳务输出114万人,比上年增加17万人。 各项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以骨干企业资产重组为重点,大力推进国企改革攻坚,北方氯碱、四方铝业、煤机厂、医药股份等9家企业引进战略伙伴工作进展顺利。2006年末,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已完成328家、占总数的91%,安置职工达18.9万人。生产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启动实施,行政审批、财政、金融、投融资体制等项改革加快推进。 民营经济发展加快。通过完善政策、加强扶持、优化环境,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全年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78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增幅高于全市GDP增幅0.1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市GDP的55.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年末全市工商部门登记私营企业3.07万户,新增5189户,增长20.4%,总注册资本达322.29亿元,增长32.1%;个体户14.25万户,新增867户,注册资金31.26亿元,增长7.4%。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稳定发展。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高效农业规模化和主导产业品牌化建设成效明显,对全年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产生积极影响。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回升,达613.2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6.23千公顷;棉花、油料种植面积46.19千公顷和42.16千公顷,分别减少7.14千公顷和10.96千公顷。蔬菜面积288.2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2.73千公顷,降幅达7.3%。 粮食喜获丰收,蔬菜、水果在调整品种、优化品质的基础上单产稳步增加。全年粮食产量357.87万吨,比上年增加43.74万吨,增长13.9%(见表2)。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农业发展较快。 林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年林牧渔业增加值45.13亿元,比上年增长2.4%,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0%。全年造林面积7608公顷,比上年末增加158公顷,增长2.1%;畜牧水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品种结构继续优化。全年肉类总产量50.28万吨,比上年增长0.2%;奶类产量19.45万吨,增长5.8%;禽蛋产量59.06万吨,增长39.9%;水产品产量17.26万吨,增长5.1%;蚕茧产量1.42万吨,增长7.6%。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市114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投入1.8亿元,40%左右基本达到市级标准;“三清三创”工程投入2.9亿元,全面完成村庄河塘整治,硬化道路662.2万平方米,净化、绿化和美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65.9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4%;拥有大中型拖拉机9361台,小型拖拉机16.87万台,分别比上年增长31.8%和7.9%;农用排灌动力机械70.11万千瓦,与去年基本持平;日光温室面积339.04万平方米,增长9.3%。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68.09万吨,增长1.4%。农村用电量32.92亿千瓦小时,增长10.7%。 农村非农产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市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862个。全年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等非农产业总产值1291.6亿元,增长11.8%,占农业及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1.3%,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3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03.97亿元,增长21.2%。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229.33亿元,增长11.7%;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133.22亿元,增长19.8%。集体工业增加值4.64亿元,增长20.2%。私营工业增加值163.31亿元,增长38.9%。股份制工业增加值267.82亿元,增长17.6%。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44.53亿元,增长19.3%。大中型工业增加值319.33亿元,增长11.8%。轻、重工业增加值190.75亿元、320.33亿元,分别增长20.4%和21.7%。工业产品销售率97.98%。全年用电量139.99亿千瓦时,增长16.5%;其中工业用电 109.26亿千瓦时,增长19.3%。 重点监测企业集团和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支柱行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制造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重点监测的25家大企业、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624.9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8.3%,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50亿元以上企业4家,10亿元以上企业16家。全市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41.57亿元,为统计的35个大类行业的第一大行业,同比增长42.6%;煤炭开采业产值143.31亿元,增长13.2%;木材加工业产值131.38亿元,增长46.9%;饮料制造业产值120.09亿元,增长5.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13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103种,下降的有27种。部分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减变动情况(见表3)。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保持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586.14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实现利税202.56亿元,增长33.8%,其中国有控股企业117.84亿元,增长20.4%,大中型企业145.71亿元,增长22.2%;实现利润86.50亿元,增长43.8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44.81亿元,增长33.1%,大中型企业60.57亿元,增长32.9%。全年亏损企业亏损总额2.18亿元,比上年下降3.5%。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 212.40,比上年提高25.6个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