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93.72亿元,比年初增加 182.82亿元,增长18.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65.06亿元,比年初增加73.90亿元,增长15.0%(见表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46.61亿元,比年初增加44.85亿元,增长14.9%;中长期贷款余额155.76亿元,比年初增加16.42亿元,增长11.8%。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年末全市拥有保险机构16个;承保额达2358.14亿元,比上年增长55.1%。全年保费收入27.53亿元,比上年下降2.8%。其中财产险收入5.57亿元,增长35.5%;寿险收入21.96亿元,下降9.3%。赔付额5.20亿元,比上年增长40.5%。其中财产险赔付4.04亿元,增长39.3%;寿险赔付1.15亿元,增长45.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较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得到加强。全市共有普通高校7所,在校学生9.12万人,比上年增长6.3%;各类中等专业学校12所,在校学生4.84万人,增长16.6%;普通中学369 所,在校学生77.79万人,下降4.6%;职业中学25所,在校学生6.54万人,增长38.0%;小学907所,在校学生64.62万人(见表7),初中升学率90.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幼儿园在园幼儿18.89万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GDP)比重1.05%,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全市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26个。全年完成科技成果179项,通过鉴定116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10项;填补国内空白13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86项;填补省内空白7项。全年受理国家专利申请3389项,专利申请授权量1129项,签订技术合同479项,技术合同金额1.71亿元。全年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32项、星火计划项目59项,总投资12.23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9家。年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7家;民营科技型企业890家,全年技工贸总收入32亿元,增长1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演出场次1065次,观众人数达186.5万人;公办文化馆(站)10个,举办各类文艺活动334次;公共图书馆7个,总藏书量1542千册,图书流通达77.8万人次;博物馆类11个,文物藏品31788件(套),参观人数达36万人次;共有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02.70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2万户。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324个,比上年下降2.6%,其中医院、卫生院230个,下降4.2%;妇幼卫生机构14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6个。年末卫生机构共有床位20388张,增长7.9%,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19767张,增长4.6%。卫生技术人员3.01万人,增长0.7%,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4万人,增长1.8%,注册护士0.96万人,增长 3.2%。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299人。乡镇卫生院111个,床位4774张,卫生技术人员9624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176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步伐加快,市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覆盖人口达80%。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得到加强,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市全面展开,人口覆盖面达91.5%。 体育事业成绩斐然。2006年徐州籍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得金牌3枚;参加亚洲比赛获得金牌2枚;参加全省年度比赛,共取得金牌129.5枚、银牌102.5枚、铜牌130枚的好成绩。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蔚然成风。全市新建万村体育健身工程571处,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72.07万人,比上年末下降1.0%。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0.51‰,提高0.48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99‰,提高0.3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2‰,提高0.15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34.73万人(见表8)。比上年末增加9.42万人,增长1.0%,其中非农业人口320.76万人,增加4.91万人,增长1.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以上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25.20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86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7%和16.0%;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37元,比上年增长14.8%;人均消费性支出8621元,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96元,增长10.2%;人均消费性支出3220元,增长13.4%。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其中城市为33.96%;农村为40.99%。 城乡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投资竣工住宅建筑面积140.3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3.9%。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含偶然住房)25.80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2.11平方米,增加3.1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5.17万人。其中职工参保71.39万人,离退休人员参保23.78万人。农村参保人员72.03万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68.40万人,比上年减少0.58万人。全市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88.88万人,增加12.1万人。其中参保职工58.04万人,参保退休人员30.84万人。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26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筹集社会福利资金5567.87万元,接受社会捐赠759万元。全市有各类收养性单位214个,床位20281张,收养各类人员11580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881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46个。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总人数23.80万人,其中城镇居民4.98万人,农村居民18.82万人。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全年顺利完成68条主次干道的维修和46条小街巷的综合整治任务,新建公共绿地50公顷,新增和更新路灯2864盏。年末拥有公共交通运营车辆1708辆,运行线路网总长度3899公里,运送乘客23962万人次;出租车运营车辆3357辆,比上年增加404辆。水厂综合生产能力49.6万立方米/日;年供水总量12146万立方米。年末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2.8平方米。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4760公顷,绿地率33.03%;绿化覆盖面积5466公顷,绿化覆盖率37.57%,上升1.27个百分点;公共绿地面积109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24平方米。 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各级环境监测站13个;环境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98369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15个,面积245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245平方公里。对重点排污单位进行了排污达标治理,城市空气质量逐步提高。工业废水排放总量9710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9315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93%;工业烟尘排放量0.46万吨,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7.7%。在全年空气监测中,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和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311天,比上年增加1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