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南京市统计局

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97亿元,比上年下降1.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51.0亿元,增长33.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09.94亿元,增长5.1%。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客货运输需求平稳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仓储业完成增加值52.20亿元,比上年增长5.1%。

全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客运周转量187.7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4%;完成货运周转量539.7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3%。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33.43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新增移动电话用户64.51万户,年末达136.84万户;无线寻呼用户继续减少,年末为25.48万户;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27.40万户,累计达到159.30万户;新增公用IC卡电话492部,累计达到8254部。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19.90万门。全市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88.32万户,比上年末增长80%,合计上网时间达4044.71万小时,是上年的2.0倍。国际国内特快专递共完成185.10万件,比上年增长9.1%。

六、国内贸易

2001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上年较高基数的基础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1%。

城乡市场销售基本同步增长。市区零售额40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县及县以下的零售额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市区零售额占全市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6.1%,县及县以下的零售额占13.9%。

餐饮业总量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实现零售额42.31亿元,增长14.0%。

七、对外经济

开放型经济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全年进出口总值达95.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出口总值57.51亿美元,增长7.1%,其中,除省级外贸公司外的出口总值为21.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9%。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11.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9%。

外商直接投资9.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新签外商投资合同数410个,合同外资项目平均规模达260.4万美元。

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金额达1.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实际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4%。期末在外劳务人数4910人,比上年末增长6.9%。

八、旅游业

旅游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80.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776.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2%;国际旅游创汇2.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4%;

2001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101家,比上年增加17家。现有各类旅行社258家,其中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24家,旅游定点单位50家。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204.77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2.64亿元,比上年增长21.7%。

金融形势平稳。200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293.02亿元,比年初增长16.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16.13亿元,比年初增长20%。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962.27亿元,比年初增长15.0%。

我市保险市场迅速扩大。全年商业性保险保费收入达34.84亿元,比上年增长42.5%。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26.67亿元,比上年增长54.2%;非人身险保费收入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3%。保险赔款支出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非人身险全年赔款支出达3.58亿元,占全市保险赔款支出的85.0%。

十、城市建设

2001年,我市进一步加快城市交通、道路、环境及公用设施建设,城市的整体形象又有新的改善。

道路交通方面:南京长江二桥已建成通车,宁杭高速公路南京段等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新庄立交二期、模范马路拓宽、惠民大道三期、后宰门街、解放路北段、光卡路二期改造等已建成通车。市区新增道路长度约80公里,新增道路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8.9平方米左右。

综合环境建设和整治方面:为迎接华商大会,全市围绕基础设施十大工程和环境综合整治八项任务,相继完成了188个较大规模的建设与整治项目。拆除违章建筑5.5万平方米,拆迁工企单位365家。内秦淮河三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城北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幕府山植被恢复三期工程、武定门公园、东水关公园、五台山生态广场、狮子山公园、二桥公园、朝天宫南广场、机场连接线绿化带等景点项目已全部建成,成为特色鲜明的城市新景观。全市新增绿地面积300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55万平方米,栽植大树4万棵。园林绿化建成区覆盖面积可达8617.3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可达9.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可达42%。

公用及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方面:已完成供水管网改造约72公里,供气管网改造47公里,新增公交车辆497辆,马群公交停车场、龙江公交首末站已建成投入使用。2001年建设的防洪排涝项目大部分完成。分别建设防洪墙和标准堤3.2公里和1.3公里,清理整治河道约3公里,累计完成清淤25万立方米,对全市9处2.6公里的排水管网进行了改造,新改建里圩、市机站两座排涝泵站,净增排涝能力11个流量。

十一、科学技术和教育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年末政府部门所属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有114个。全市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科技活动经费继续增加,科技三项费用比上年增长15%。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79家。

科学研究取得新成绩。全市有153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40项、三等奖106项。

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446.15亿元,占全市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5%。当年认定国家级新产品21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74项。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加快发展。2001年,31所在宁普通高等学校(不含部队院校)新招收本专科生9.15万人,在校学生达25.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23万人和6.53万人。全市普通高校高考录取率达75.2%。全市在宁高校招收研究生10098人,在校研究生23583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679人和5783人。全年成人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生0.85万人,在校学生2.01万人,分别比上年减少0.11万人和0.47万人。成人中专在校学生2.54万人,比上年减少1.18万人。

全市拥有普通中学284所,在校学生29.07万人,比上年增加3.69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0.87万人,比上年减少0.37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1.23万人,比上年减少0.22万人。初中入学率达100%。

全市现有小学933所,在校学生42.3万人,比上年减少3.1万人。现有幼儿园545所,在园儿童10.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