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6 南京市统计局

全市共组织干部、工人、农民参加各级各类岗位技术业务培训达80万人次。全市农村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8.5%。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开展了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活动,促进了社会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涌现出周光裕等一批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顺利承办、首届南京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全国第八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评奖中,全市有8部作品获奖,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全国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中,我市越剧《李清照》获13个单项奖。我市创作的小品《女大学生宿舍的钟点工》荣获第十一届全国“群星奖”金奖。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19个,博物馆11个。档案馆17个,向社会开放档案7.85万卷。共有广播电台7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台2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7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24个。全年出版报纸62种,出版量达17.13亿份,比上年增长8.79%;杂志301种,杂志出版量达9850万册,比上年减少7.21%;图书出版51755万册。全市新华书店销售图书4129.84万册。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01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25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4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43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8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35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2.1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46万人,其中医生1.49万人;拥有中西医师1.37万人,护师和护士1.16万人;拥有卫生防疫和防治人员0.23万人,妇幼卫生人员0.05万人。全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3人,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8张。以街道乡镇为单位的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达99.17%。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9.2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已形成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多层次共同发展的格局。2001年,全市共举办市级体育竞赛116项次,并先后承办了11项次省级比赛,2项次全国比赛和2项次国际体育交流,成功举办第十七届市运会。全市有2人获1项世界冠军,有14人28次破23项省记录,有36人380次破139项市记录。在第九届全运会比赛中,我市有23人次在10个项目中获金牌、23人次在9个项目中获银牌、22人次在11个项目中获铜牌,总分为658分。获冠军数占全省冠军总数的44.9%,总分占44.7%。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体育运动,在校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达到96%。

十三、环境保护

年末全市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16个,环境监测人员305人。当年投产的建设项目同时建设防治污染设施的占100%。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26个,总投资3.5亿元。全市建成了11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286.87平方公里;建成了13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212.82平方公里。全市12项主要污染物2001年排放总量比1995年下降了40%。2001年,全市3284家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中,95%实现了达标排放。

十四、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553.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15万人。其中市区371.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30万人;四县181.1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5万人。在全市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23.86万人,占全市人口数的58.6%;农业人口229.18万人,占全市人口数的41.4%。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7%。

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提高。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48.2元,比上年增长7.5%;人均消费性支出7325.65元,比上年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311.3元,比上年增长6.1%。

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继续得到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378.68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35.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09.45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91.5万人;35万名离退休人员当期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正式启动实施,职工医保参保人数34.7万人。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0.79万张,收养0.65万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252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54个。除江宁区外,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220元;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5.03万人;享受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的有1.13万人。

注:①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和预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南京统计年鉴》为准。

②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