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在零售商业企业中,其它经济形式的商业的发展速度继续快于纯公有制商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竞相发展。按现有统计口径计算,全年纯公有制(国有和集体经济)商业企业完成零售额156.24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全市比重为40.986%,。比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企业完成零售额70.65亿元,比上年下降增长9.8%;集体商业企业完成经济零售额85.5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股份制经济此外,不断发展,其中国有绝对控股企业实现零售额3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股份制经济中的国有控股企业不断发展,实现零售额36.59亿元,比上年增长%。非公有制经济继续以快于公有制的速度发展,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全市非公有制商业企业完成零售总额189.55亿元,比上年增长%,占全市零售总额的比重比上年上升2.8个百分点,达49.57%。其中个体和私营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零售额102.85亿元,比上年增长29.7%。 市场物价继续低位运行。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98.2和100.0。从全年价格运行情况看,各月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基本在99.0至101.0之间。但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构成来看,个别项目的增长幅度仍然较大。 六、对外经济 在严峻的国际经贸形势下,我市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7.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其中出口总额为11.74亿美元,同比增长10.1%。进、出口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1.5%和68.5%。三资企业出口创汇增幅持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998年全市三资企业实际出口创汇额达6.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出口额占全市比重达54.6%,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 实际利用外资继续稳定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8.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直接利用外资7.48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年内新签外商投资合同数371个,项目平均规模达146.2万美元。年内新增投产开业的三资企业173190多个,项目平均规模达万美元。到全市累计开业投产的三资企业已达27457200家。 全市继续推进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全年新签订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金额达9682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3%;实际完成营业额达90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3%。 七、旅游业 我市以创建中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强化了旅游市场的管理和旅游产品的促销,顺利通过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验收,并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全年来宁境内外人数达1196万人次。 全市已拥有旅游涉外宾馆饭店123家,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22家。全年来宁旅游观光的海外游客达3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6%;国内旅游人数达116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5%。 全年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达12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旅游总收入之比分别为1:0.15和1:0.33,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1998年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财政收入达108.2亿元,同口径增长13.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78亿元,同口径增长13.69%。 金融存贷规模扩大。1998年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544亿元,比年初增加201亿元;贷款余额为1277亿元,比年初增加195亿元。金融机构现金净回笼46亿元。 保险业继续保持一定的发展势头。目前我市已有10家分业经营的商业保险公司,全年商业性保险保费收入达17.86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5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1%;人寿险保费收入10.8590亿元,较上年增长14.615.2%。保险赔款支出2.77亿元,比上年增长5.3%。 九、城市建设 1998年我市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城市建设“三年面貌大变”的目标全面实现。 道路建设步伐加快。一年来,全市新建、改建道路总长度近40公里,建成宁马、宁高公路二期和长江二桥南岸接线等项工程,提前实现全市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三年累计新建、改建、扩建市区道路60多条,增加道路长度309公里,形成“经五纬八”城市道路骨干网架。 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实现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1998年重点治理改善了“两河一湖”的水环境。三年来,建成市民广场15个及一批小游园,总面积超过35万平方米。竣工高层建筑172座,并对四条道路实施了景观改造。全市新增公共绿地面积近400公顷,园林绿化覆盖面积达192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公用事业继续发展,城市服务功能得到增强。1998年新增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33万吨,基本消除了城市低压供水片。公交改革取得较大突破,初步形成有序竞争、竞相发展的新格局,三年新增无人售票车1700多辆。至1998年底,我市公交标准运营车辆达2678辆,市区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0辆。以“金龙计划”为重点的电力建设成效显著,至1998年末,已形成主变容量698万千伏安,最高用电负荷197万千瓦。 十、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我市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1998年再度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各项综合考核指标由上年全国第五位前移至第三位。科技兴农标志性工程取得新进展,六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农业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建成投产;重点科技攻关的开发、推广及产业化项目按计划进度顺利实施;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技术市场继续发展,全年技术交易额达12亿元以上。信息化建设中5大类22个重点项目均进入实施阶段。加大技术投入,全市科技三项费增长30%,有力地支撑了一批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进展。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城乡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以更高的标准推进教育改革和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得到改善,高等教育继续发展,全年教育总支出达15亿元左右。在宁普通高等学校30所(不含部队院校),在校学生12.05万人;普通中学314所,在校学生21.8万人;中等专业学校53所,在校学生7.73万人;小学1396所,在校学生48.11万人;幼儿园699所,在园儿童11.89万人。成人教育深入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蓬勃开展,年培训规模达80万人次,自学考试获得本、专科毕业的有4000人,为全省的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