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对外经济 1997年我市对外经济持续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可达16.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7%,其中:进口总额为6.27亿美元,同比增长36.9%;出口总额为10.66亿美元,同比增长12.9%。进、出口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7%和63%。 三资企业进入收益期,出口创汇显著增长。1997年全市三资企业实际出口创汇额达5.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占全市比重达48.35%,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 实际利用外资继续稳定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7.42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年内新批374个外商直接投资项目,项目平均规模达273.94万美元。到年末,全市开业投产的三资企业已达2572家。 开发区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开发区三大开发区发展进一步加快,正成为全市经济重要的新增长点。 与此同时,我市继续推进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对外承包劳务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同比增长15%;对外承包劳务市场已由年初的48个国家(地区)发展到目前的58个。签订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金额达902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74%;实际完成营业额达81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18%。 七、旅游业 国际旅游再创佳绩。全市已拥有旅游涉外宾馆饭店105家,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6家。全年来宁旅游观光的海外游客达29.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5%,再创历史新高。港澳客源市场持续数月大幅增长,特别是进入八月份以后,连续数月保持29%以上的高速增长态势,居各国(地区)来宁旅游人数之首。 国内旅游蓬勃发展。全年来宁旅游人数达9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6%,国内旅游总收入达84亿元,比上年增长25.64%。 全年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0.58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3.2%和30.7%,成为我市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和增长点。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1997年财政收入情况良好。全年财政收入达96.66亿元,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长18.2%。全年财政支出为53.41亿元,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长23.2%。 金融形势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362.20亿元,比年初增加271.19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439.74亿元,比年初增加63.61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104.66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35.93亿元。 保险业发展迅猛。目前我市已有9家商业保险公司,国内商业性保险业务保费收入达15.91亿元,比上年增长53.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达6.5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1%;人寿险保费收入9.37亿元,较上年增长1.2倍。保险赔款支出2.63亿元,比上年增长2.3%。 九、城市建设 1997年我市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城市道路方面。城东干道地面二期、中山南路南下二期、新机场连接线花神庙立交工程、浦口泰山新村地区整治及相关道路改造工程、红山路公铁立交等工程都已顺利通车。中山东路、汉中路改造工程顺利完成,使之成为我市的一条景观路。 在对外交通方面。南京新机场和机场专用线在香港回归之日实现通航通车,并于11月18日对外国籍飞机开放,年底与台北经过澳门通航。总投资额为7.4亿元的南京至马鞍山、南京至高淳一级公路正在建设之中。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工程也于10月份正式开工。 城市环境方面。建设力度加大、水准提高。建成了集现代化气息和古都特色为一体的汉中门市民广场,雨花广场和卡子门绿化广场以及龙江小区的阳光、月光广场。街头小游园、道路绿化和路灯亮化改造工程,为城市面貌增添了光彩。全市园林绿化覆盖面积达998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在公用事业方面。列入1997年市级奋斗目标的城北水厂一期取水头部沉井工程,西家大塘增压站建设工程,新气源厂开工及配套管网建设及内秦淮河引水冲洗工程等均已全面完成。年内还新增公交无人售票车306辆,双层公交客车首次在市内亮相,1997年我市公交标准运营车辆达2287标台,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9.74标台。“金龙计划”电网建设今年已完成投资5.79亿元。5000千瓦东善桥输变电工程主控楼土建工程、钢构架基础工程、设备基础工程已经完成,目前正进行母线安装,项目之一的110千伏洪武输变电工程、丰富路输变电工程以及龙池变电站正式投入运行,全年完成的“金龙计划”工程共新增110千伏主变容量23.15万千伏安。 十、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1997年我市“科教兴市”战略继续得到加强。10项科技兴农标志性工程、20项重点科技攻关的开发、推广及产业化项目正在按计划进度进行;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为龙头的新技术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年末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31.99万人,拥有独立科研机构117个。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城乡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以更高的标准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学设施进一步改善,高等教育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30所,在校学生10.22万人,较上年增长了7.35%;普通中学323所,在校学生22.04万人;中等专业学校53所,在校学生7.05万人;小学1489所,在校学生46.75万人;幼儿园720所,在园儿童12.75万人。成人教育深入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蓬勃开展。年内参加大专及大专以上层次教育的18.23万人、毕业1.81万人;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外语、驾驶培训班为社会造就了大批实用人才。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文艺创作丰富多彩。话剧《大江奔流》获优秀剧目7个奖;舞蹈《二小放牛郎》等五个节目均获省群文创作最高奖项“五星工程奖”一等奖;在省第二届戏曲小品比赛中,我市获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二个,居全省获奖数之首。全年出版报纸41种,发行10.16亿份;杂志276种,发行6734万册;市区新华书店销售图书3962万册。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0个,对国内广播节目套数达18套;拥有电视台3个,节目套数5套,有线电视用户已达37.06万户。随着溧水、高淳两县有线电视的开通,宣告了我市实现有线电视光缆大联网。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19个、博物馆6个、档案馆16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238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