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着力搭建优秀人才交流平台,构建青浦人才高地。全年举办大型招聘会2场,定期招聘会15场,提供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5245个。网上委托招聘量快速提升,共有1082家单位通过青浦人才网提供招聘岗位5149个,人才信息储备量有较大增长,共有650人进行人才现场登记。通过多年努力,共选拔了区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4名,学术、学科带头人14名。 教育 全区共有教育单位138所,其中社会力量办学29所;基础教育51所,学前教育36所,职成教育49所,特殊教育2所。另有民工子女学校27所,学生近1.6万人。全区现有在编教职工5909人,其中专任教师4228人;高级职称342人,中级职称3072人,初级职称1946人;研究生18人,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占比分别为99.6%、90.3%、18.5%、23.4%。 2006年全区基础教育在校学生49512人,毕业生高考本科上线率名列全市第三。全年职成教育各类培训人数达23.7万人次,其中,主管局办校培训学员2.5万人次;成校培训学员8.8万人次;社会力量办学学校培训学员11.4万人次。 全区教育事业费财政支出近5亿元,比上年增长12%。教育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加快,启动了毓秀学校、朱家角幼儿园、博文学校等6所公建配套学校基建项目;完成了2所学校改貌、8所学校田径场改造、4所学校扩建和3所学校迁建工程;完成工商信息学校数控实训中心预期建设任务并提供了近1万人次的数控机床操作实训等。 文化 紧紧围绕区委区府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宣传活动。全年被省市级以上新闻媒体采用各类新闻276条,《上海第一人》、《淀山湖畔梅花香》、《爱心链》等20部专题片在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网上播出。创优工作更进一步,16部作品获省市级奖项。 至年末,全区共有公共文化设施283个,其中居(村)委文化活动室246个;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17.6万平方米,其中街道、镇级公共文化馆(中心)面积3.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5.6%。全区图书馆总藏书量66.8万册,其中乡镇馆藏26.4万册;图书总流通册数53.2万册次,其中乡镇馆流通34.6万册次;全年读者43.3万人次。 积极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全年共组织文艺活动1155次,其中承办区级活动11次,总参与人数73.7万人次。群众创作作品244个,其中创作演出128个,获市级及以上奖项26个。全年电影放映3306场,观众86.5万人次;演出864场,观众10.6万人次;书场演出416场,观众3万人次。 全年广播播出公共节目5064小时,电视播出公共节目1.2万小时,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1.8万户。《青浦报》每期发行已达3.5万份,比上年增加0.5万份,宣传的先进典型事例600多件,先进人物100余人。 卫生 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33所,其中区卫生局所属机构25所,民办医疗机构18所,私立诊所28所,企业单位内部医疗机构33所,村卫生室228所,其他一级综合性医院1所。区卫生系统卫生技术人员2359人,核定床位1630张,实际开放床位1734张,全年诊疗次数217万人次。 今年区卫生系统获区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青浦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立项14项、市卫生局局级科研项目1项、市卫生局青年科研项目1项和上海市社区中医药服务示范点达标创建单位1家。 全年受理各类卫生许可、备案、审核等4525户(人次);出动卫生监督员9854人次,共监督检查1.3万户次,其中公共场所1.1万户次;对各类违法行为立案344件;组织行政处罚听证28例。 体育 全民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全年新建健身苑点30个,新建白鹤、练塘、朱家角镇社区公共运动场,建成体质监测站3个。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举办全民健身大型活动8次,参加人数1.2万余人次。国家体锻标准及格率93.6%。成功举办青浦区第二届运动会,共有36个代表团、6580多名运动员参赛。 成功承办2006年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海国际邀请赛皮划艇、帆船、龙舟比赛。在第十五届多哈亚运会上,我区2名参赛运动员取得了一金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全年发展等级运动员120人,等级裁判员31人,向市级输送运动员3人。协办全国及市级竞赛4次,体育局举办竞赛35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15次,其中个人冠军14次;获得市级比赛30次个人冠军。 五、人民生活 人口 年末全区总人口89.8万人,其中来沪人员42.5万人,占总人口47.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75.9万人,其中来沪人员29.4万人,占常住人口38.7%。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5.6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7.6万人。户籍人口实际出生3035人,出生率6.66‰,自然增长率0.14‰。来沪人员出生3746人,计划生育率88.7%。 就业 以“执政为民”为指导,继续构建促进就业政府责任体系。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4303个,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131.9%。其中,非农就业岗位15381个,占新增岗位的44.8%;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168人,控制在市政府下达指标数内。认定“双困”人员409人,安置率100%。网上培训9473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26.3%。 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扶持一个、带动一批、稳定一方”的就业倍增效应。全年发展自主型劳动组织885家,新增从业人员1526人;新增公益性劳动组织从业人员1161人;镇保无业人员就业人数为9255人。至年末,全区共有非正规劳动就业组织1516家,从业人员13329人。 居民收入和储蓄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06年全区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26420元,比上年增长10.3%,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106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8751元,比上年增长10.2%,是近十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支出6334元,比上年增长10.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347,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 随着收入增加,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多,空调机、移动电话、热水器等已相当普及。 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在各金融机构储蓄余额达179.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4%。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全年共有23794人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至年末全区6090户城镇企事业单位、机关及个体工商户共77812人参加了城镇社会保险。全年征收各类城保社会保险约9.1亿元,基金征缴率达99.9%。至年末共有23112名离退休人员实行了社会化发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