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2006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绿色青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措施,紧紧围绕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团结奋进、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实现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青浦区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区”、国家水利部授予“上海淀山湖风景区”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青浦新城在2005年被上海市政府评为“上海市园林城区”基础上,2006年又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一、经济运行

经济总量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5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亿元,下降5.8%;第二产业增加值225.4亿元,增长17.5%,其中工业增加值215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125亿元,增长18.1%。在过去的四年中保持了年均20.7%的增长速度。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06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为2.2:62.9:34.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4个百分点。呈现出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新态势。

2006年全区财政收入创历史新高,达122.2亿元,比上年增长6.2%,比2002年增加81.7亿元,四年累计增长2倍,年均增长31.8%。全区结算财力由2002年的25.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60.5亿元,四年年均增长24.5%。2006年全区财政支出60.4亿元,比上年下降6.6%。

固定资产投资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回落,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2006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5亿元,比上年下降12%,其中房地产业完成投资50.4亿元,比上年下降27.4%。如不包括房地产则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与上年基本持平。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占总投资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完成投资56.3亿元,增长0.1%,占总投资41%,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0亿元,下降18.8%,其中房地产业完成投资占总投资36.7%,比重下降7.8个百分点。

农业

农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健康发展。2006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为22.1亿元,比上年下降15.3%。其中种植业产值13.3亿元,比上年增长8.4%,林业产值0.7亿元,增长11.4%,畜牧业产值3.3亿元,下降57%,渔业产值4.4亿元,下降13.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730公顷,比上年下降4.2%,完成粮食总产量10.2万吨,比上年增长1.6%。

以调整农业结构为重点,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契机,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农业总体效益有所提升。全区初具规模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5家,其中年销售2000万元以上的生产加工型企业8家;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流通型企业5家。全年审定了16只农业标准化基地,完成了25只农产品认证。全年进行农业技术培训11409人次,其中村干部培训156人,“专业农民”培训1142人,“千人培训”(包括技能证书培训)1145人,短期实用技术培训5615人次,远程教育培训3507人次。

工业

全区工业生产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推动全区经济快速平稳增长。全区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10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与2002年相比累计增长1.1倍,四年年均增长21%。在完成工业总产值中三资企业完成568亿元,增长17.8%;私营企业完成347.9亿元,增长24.1%;国有集体企业完成总产值87.7亿元,增长5%。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01户,比上年净增178户,实现工业产值837.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拉动全区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为83.4%。工业大户作用显著,全区“亿元产值”企业177户,实现工业产值5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对全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2.8%。

主导产业贡献凸出,工业向园区集聚明显。现代纺织、精密机械、信息电子和印刷传媒四大支柱产业及文体类(休闲)用品制造特色产业全年实现规模产值483.7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占全区规模产值比重57.8%。青浦工业园区及其配套区完成规模产值465.6亿元,比上年增长36.3%,占全区规模产值55.6%。

建筑业

至年末,全区具有建筑业资质的在地建筑业企业91户,其中一级资质企业5户,二级资质企业26户,三级资质企业58户,劳务分包资质企业2户。受宏观调控影响,全年在地建筑业资质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8.5亿元,比上年下降5.4%。

金融业

全区有各类金融储蓄机构12家,证券机构3家。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96.4亿元,贷款余额252.7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0%和13.9%。其中年末企业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为216.1亿元和200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7.2%和16.9%。年末个人贷款余额50.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其中住房按揭贷款余额45亿元,比上年末下降4.4%。

国内商业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有序推进。赵巷市郊商业商务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新城商贸圈建设有新发展。上海奥特莱斯、东方商厦、桥梓湾商业中心、凯特利广场、世纪联华大卖场、好美家、农工商超市、永乐家电等大型商场经营状况良好,消费增长保持上升势头。

2006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比2002年增加59.2亿元,四年年均增长18.9%。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吃的商品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穿的商品18.4亿元,比上年增长49.6%;用的商品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烧的商品2.8亿元,比上年增长9.9%。

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商业业态发展势头强劲,规模效应进一步凸现。全年实现销售额15.1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不断发展,市场集聚作用明显。至年末,全区拥有商品交易市场35个,成交金额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邮政通信业

全年区邮政部门邮政业务总量完成7171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全年函件业务量305.5万件,增长8.7%,其中国际及港澳函件2.5万件,增长19%。特快专递22.5万件,报刊累计份数2168万份,集邮品销售5108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