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 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加快国有资产重组步伐。企业改革工作平稳推进,年内完成190家企业的改制任务,区建设系统三大集团下属二、三级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商业系统已完成环球公司等整体改制工作,远东集团的整体改制方案初步完成,工贸集团已完成系统内9家骨干企业的改制工作,可蒙(集团)公司的改制方案已经审定,行政事业单下属企业已完成50家改制任务;国有资产运营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内对涉及产权交易的84户企业进行了自查和抽查;区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工作有所突破,制定了《关于完善投融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方案》等以系列有关制度,促进了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化。 吸引外资与对外贸易 发挥中心城区的综合优势,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继续保持良好的增势,1-11月合同引进外资金额为1.03亿美元,同比增长35.8%,引进项目数为40个,其中高新技术项目6个,生产类项目13个,服务类项目16个,房地产类项目2个;投资区域以美国、香港等地为主。1-10月全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5.25亿美元,同比增长12%,其中直接出口额达2.34亿美元,同比增长10.72%。 旅游 积极扶持新兴旅游业态,大力推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扩大旅游业规模。1—10月全区国际、国内旅行社组团、接团64.19万人次,同比增长31.85%,营业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97.38%。1—10月全区涉外星级宾馆接待游客33.29万人次,同比增长31.85%,营业收入1.26亿元,同比增长11.02%。区内三大公园景点(共青森林岭公园、黄兴公园、杨浦公园)接待游客278.7万人次,门票收入980万元,杨浦路旅游集散中心接待游客1.71万人次,营业收入154万元。 私营和个体经济 积极引导与发展私营和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增势明显。1—10月,私营企业户数达13415户(含分支机构3502户),注册资金达15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和%,从业人员数人,安置下岗职工人,其中本年新安置下岗职工人;个体户数达1.5万户,从业人员人,申报注册资金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和%。私营企业的行业结构逐步优化,科技型企业增加最快,餐饮业、广告业运输业等都呈不同幅度的增长。 社会事业 科技 坚持科教兴区、打造“知识创新区”的发展战略,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上海市知识产权园的成立标志着上海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正式启动,成功推动台州科技研发园落户杨浦,成为上海市知识产权园加盟园。2004年共申报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33项,6个项目已获得科技部创新基金立项,16个项目通过上海市创新资金初评,10家企业获得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称号,11个项目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个项目获得科技产业化项目,2个项目获得专利再创新项目,4个产品被认定为上海市重点产品,2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认定技术合同1280份,合同金额6.13亿元。成功组织2004年知识杨浦国基创业投资论坛;年内新开办科技企业519户, 杨浦科技园区基地建设、功能、形态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凸现,目前已投入使用的科技产业用房56万平方米,在建的达45万平方米,预计2005年底将形成100万平方米的科技产业基地。复旦科技园国泰基地2期、杨浦孵化基地国定基地2期同济大学设计产业带等6项重大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将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大学强势学科支撑的“有规模、有形象、有品牌”的科技园区。 教育 围绕“科教兴市”的战略方针,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优质化、现代化,中小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逐步形成教育质量过硬的优质教育集聚区。年末共有中小学个,其中中学个,小学个;在校学生数人,其中高中学生人,初中学生人,小学生人。现有教职工人,其中专任教师人。专任教师中硕士学历占%,本科学历占%,大专学历占%;中学高级教师占%。 2004年高中阶段普及率达%,其中普高入学率达到%,比上一年上升了个百分点;高考上线率达84.16%,高于全市上线率10个百分点,本市高考理科状元也是我区学生。 不断探索和高校合作办学的思路,五十六中学和水产大学合作办学,开创了高中和高职教育衔接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杨浦高级中学和控江中学成功开设国际版的基础上,整体规划、统筹协调,确立了以“上外双语学校”为基础的创建杨浦国际性学校的初步框架。 “三名”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区涌现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各1名;市劳动模范2名,使优秀教育工作者10名,市园丁奖56名,市模范集体1个。 教学设施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如期完成了十五中学、空降初级中学等学校的改建工程,完成了60所中小有学校的食堂改造和设备设施达标工程,年末各类教育机构拥有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为万平方米、电脑台、图书万册,电子图书片。 文化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文物保护工作区的重大进展,年内确认了1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历史博物馆和上海文学博物馆的建设方案正在论证和协调过程中,基层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两家区文化馆全年深入基层进行文化指导700余次,主办、联办、协办群众文化活动40余场,个街道镇开展的文化活动超过500多场,继续开展“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培训学员近千名,图书馆全年办证5920张,图书借阅249939册,接待读者60余万人次。电影工作稳步迈进,区内各影院共开设放映5000余场,观众20多万人次。新四平公益展映活动开展取得明显成绩,公益券观众人次占总人次的57.46%,公益券占票房总收入的26.87%,即提高了影院的经济效益,又满足了区域内广大群众的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区共有电影放映单位4家,文化馆2家,区级图书馆3家,文艺团体1家,其中阅览座位1129座,影视座位3428座,区级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8491平方米,藏书22.12万册;街道(镇)图书馆拥有藏书9.09万册。 卫生 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重点,不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满足市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年末,共有区级医院8所,街道医院8所,民办医疗机构15家,私立诊所15家,护理院1所,专业防治所1所,初步形成了多种成分的医疗机构共存、共同发展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