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闸北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外贸出口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外贸出口额3402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2%。其中自营企业出口83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0.3%;“三资”企业出口2073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4%,外贸企业出口499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8%,外资企业出口仍然占优且增势明显。外资企业出口占到全区出口总额的60.9%;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过半,占总额的51.7%;传统出口产品比重逐步下降,纺织品出口仅占15.3%。出口增幅稳步上升,以莱茵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技术咨询服务出口正在形成一股服务贸易新的创汇力量。出口市场趋于均衡,其中:欧洲占22.2%,日本占18.1%,美国占15.9%;一般贸易占据绝对优势且增势明显,已占出口总额的75.7%,同比增幅达47.4%。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坚持引大引强,引资质量明显提高。围绕科教兴区的主题,通过专题招商、聚焦核心,内外并举,使招商引资保持强劲势头。 全年引进内资项目1737项,比上年增长30.1%,引进内资51.3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注册资金在1000万以上大项目91个,引进资金34.7亿元,比上年增长27%。 全年引进外商投资企业108家,合同利用外资2.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8%,实际到位资金1.23亿美元。在合同外资中,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44个,合同外资2.47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9个,这些大项目为我区引资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引进项目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服务贸易投资结构趋向多元,在引进的外商投资企业中,独资企业居多,占项目总数的68.5%。 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年末,私营企业户数达9063户,比上年增长17.9%;企业规模扩大,注册资金达150亿元,比上年增长27.1%,投资者人数21354人,雇工人数59019人,上交区级税收64491万元,比上年增长29.5%,对区财政的贡献率达21.1%。年末,个体工商户15920户,高居中心九城区之首,从业人员16798人,注册资金11514万元,上交区级税收6964万元,比上年增长63.5%。 三、城市建设与管理 商品房建设 商品房新开工基地加快建设。全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17.4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81.23万平方米,办公楼21.29万平方米。圣和圣广场一期、中兴城一期4号地块、民德基地西块、鸿兴园一期、紫兰苑二期等旧改地块先后开工,嘉里不夜城二期、天目西路130-2地块建设加速推进。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100.0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80.16万平方米,办公楼、商业楼16.55万平方米。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市重大工程M8号线开始轨道辅设,中环线闸北段已通车;中兴路拓宽(东段)道路、管线施工全面展开;永和北块雨水泵站设备安装;少年村路原平路辟通工程竣工。 全年新建、改建道路2条,总长度389米;大修道路4条,总长 度2071米,完成道路整修面积5.3万平方米,完成日常道路养护15.11万平方米,更新中心隔离护栏4346米;配合南广场核心区示范区域建设,更新人行护拦1874平方米,更新中心隔离护拦2213平方米,改建彩板1360平方米,并改建天目西路恒丰路人行天桥光带等。 全年完成44条中小道路和3个示范区域的综合整治工作,拆除违法建筑16.6万平方米。 环境保护 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完成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大 气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水平的天数占全年的85%;区内固定源噪声达标率达100%,噪声整治达标率为100%,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为55.6分贝。环境管理力度不断加强,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成。完成14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内环线内实现无燃煤锅炉,全区建成“基本无燃煤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小区达70%。 河道整治工程成效明显,全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年内疏浚河道清淤12.87万立方米,调水引清冲污3600万立方米,新建防汛墙(护岸)1307米,铺设污水截流管5337米。堵截各类污染源102个,完成彭越浦等河道的引清调水工程,实施彭越浦—东茭泾河道疏浚工程,河道水情水质监测监控系统一期工程顺利完成。 城市绿化 城区绿地加快建设。全年新建各类绿地21.2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14.8万平方米,建成中环线闸北段沿线10万平方米绿地,共和新路芷江路3000平方米绿地,启动中兴绿地1.5万平方米绿地建设。今年已相继完成共和新路立交绿化改造、万荣绿地优美景点改造。全区3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绿地共有21幅,绿化总面积增至469.21公顷,全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17.32%提高到18.0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上年的2.36平方米提高到2.58平方米。经市绿化局考评,闸北区被命名为绿化文明行业达标区,大宁灵石公园、三泉公园被评为文明公园。 四、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全年区级财政用于科技事业费比上年增长1.5%。全年专利申请量为1049件,其中发明专利281件,占申请总量的26.8%,实用新型专利490件,外观设计专利278件,有6家企业(项目)荣获上海市专利新产品证书和奖牌。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619项,总金额为60773.8万元,比上年增长153.1%。全年新认定市高新技术企业5家,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5项,申报国家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基金和上海市中小企业创新资金11项,被认定为上海市火炬计划项目4项,国家级和上海市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6项。全年共有13家科技企业列为闸北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扶持资金项目,获得无偿资助105万元。有5家科技企业申报2005年度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开展闸北区第八届科技创新奖评审奖励活动,共评选出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七项。 积极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加快科技园区建设。组建以清华大学科技园等为主体的经济实体,全面承担上海多媒体谷建设核心区域范围内规划、开发、招商、投融资等工作,已引进一批多媒体企业和机构入驻上海多媒体产业大厦;与电信、文广等部门的合作,在大宁地区推广领先全国的互动电视服务;加快孵化基地建设,培育高新科技企业,区科创中心孵化企业总数达60家,云华科技大厦办公房租用率已达75%。2005年新增各类科技型企业206家,注册资金3.42亿元,科技型企业的区级税收达到2.76亿元。精心组织上海科技节闸北区活动,成功举办澳大利亚科普巡展活动,开展各类科普活动近80项,启动上海眼镜博物馆建设,获得上海市科普实事工程优秀组织奖,建成大型电子科普画廊2座,累计7座,电子科普触摸屏20台,累计30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