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闸北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教育

“优势教育”品牌不断提升。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费的支出为5.21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完成市级重点职校市北职业高级中学和回民中学教学楼的建设。至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学校169所(包括幼儿园),其中中学47所,小学35所。专任教师6912人,在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占91.5%,其中本科学历占52.5%,中学高级教师占6.7%。在校学生87544人,其中中学生42114人,小学生22976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成人教育不断发展。全区共有成人学校93所,参加学习、培训的达到40万人次。

教育多元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区社会力量办学校16所,在校学生1.15万人,其中中学13所,在校学生0.91万人。

教育质量保持较高水平。我区成为“上海市二期课改试验区”,建立了市级素质教育、二期课改、艺术、外语教育等实验学校8所,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双语教学研发中心”。我区2005年高考成绩继续在全市名列前茅,高考一榜达线率高达79.4%。

文化

文化事业成绩喜人。国际茶文化节成为闸北的文化品牌,书法笔会规模宏大,系列讲座吸引人气,社区“天天演”活动将茶文化引入社区;举办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主题的综合群文展演、“抗战珍存”展出和全区大型歌会;成功承办以“党在我心中”先进性教育为主题的专场群文创作节目展演活动;全年开展“华彩四季”群众文化活动和主题节庆文化活动,举行区级大型群文活动39场,街镇级社区文化活动1064场,10万余人参与其中;为外来建设者送上关怀的“文化进工地”活动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推动“精品、优品、新品”工程,创作美术、书画、摄影作品百余件,歌曲作品50首、舞蹈3个,其中2个新创作小品分别入围“首届全国戏剧小品大赛”复赛、决赛。

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文化事业费的支出比上年增长89.3%。至年末,全区共有区属文化单位12个;区级图书馆1个,全年接待34.7万人次;电影院、影剧场3个,全年观众33.2万人次。闸北有线电视中心播出新闻1440条,专题42集,闸北报平均印数约2.5万份/期。

区文化设施继续改善。完成区图书馆外立面改造和内部功能调整。启动宝山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社区文化设施总面积达4500平方米。

卫生

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和社区卫生建设,促进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区级财政用于卫生事业费的支出为6752.8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区公共卫生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大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公共卫生信息局域网。区北站医院委托管理成效明显,门诊业务呈上升趋势。我区被卫生部、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首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并增授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成功举办“首届社区卫生和家庭医学国际论坛”。

人才建设力度加大,引进高级卫生专业人才6名,新增在职攻读研究生11名,选送20名业务骨干进修学习,晋升正高职称4名,副高职称13名。入围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建设1项,入围上海市医学重点社区项目建设5项。

至年末,区域内共有卫生机构21个,其中:医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医疗机构实有床位4531张,卫生技术人员4569人,其中:执业医生1922人,注册护士1724人。年末有家庭病床1153张,社会力量办医取得新进展,有民办医疗机构7家,个体诊所21家。

体育

全年区级财政用于体育事业费的支出1496.8万元,比上年下降9.7%。

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年内,本区运动员共有233人次在市级以上的比赛中获前三名,其中:冠军74项,亚军76项;由我区输送的运动员在第十届全运会上获得14块奖牌,其中由我区组队的女子举重队荣获铜牌;全年向市级体育单位输送了62名优秀运动员,我区一少体校正式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群众体育不断发展。我区群众体育始终走在全市前列,全民健身工作连续十年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现有196个健身团队,已建成

173个体育健身苑(点),4个社区运动场和4个社区居民健康体质监测站,其中2005年建成体育健身苑(点)13个,社区运动场2个。

精神文明建设

文明社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区现已建成8个文明社区,293个文明小区,其中市级文明小区156个,市、区级文明小区覆盖率达到71%。已拥有3个全国文明(先进)单位,建成市级文明单位57个,市级文明示范标志区域2个,区级文明单位274个,区级文明行业4个,区级文明机关36个,城区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明显提高。

信息化建设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全面施行。年内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条目达1881条,依申请公开条目32条,申请答复率达到98.4%。电子政务网络加快建设。全年闸北区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访问量为94287次,点击率达112382人次,实现网上受理394项。积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区社会诚信信息平台已进入测试阶段,企业联合诚信系统模块设计已完成并有选择地投入试运行。

进一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社区信息化建设加快。已完成全区66%居委会的网络接入。宝山、大宁、临汾和彭浦新村街道已建成实有人口数据库,在社区统一业务平台上实现了社区实有人口管理。临汾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取得初步成效,集城建、市容、治安和执法等信息为一体的网格化管理平台已开发完成,投入试运行。

全面推广网络IP电话系统。充分利用政府现有网络资源,对现有政务大楼电话总机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开通区政务大楼与部分街道及下属居委会之间内部IP电话通讯,实现“零”通话费用,节约了政府通信开支。目前已在区政务大楼内各部门、大楼外的审计局等10个部门和七个街道(包括居委会)开通使用。建设政府和公众交通信息查询屏,在天目西路、宝山路和彭浦新村三个试点街道,安装100台信息屏。

社会福利事业

社会福利事业扎实推进。年末全区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有1838张,收养1550人;为3424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救助帮困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全年救助低保对象37.33万人次,发放救济金4643.6万元;协保补助对象10.26万人次,发放补助金1406.6万元;救助大重病对象2099人次,发放救助金357.4万元。发放“三定”医疗卡800张和慈善医疗卡1027张,救助金额91.35万元,为2854名低保、低收入的特困家庭发放了400余万元教育救助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