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闸北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闸北区统计局 2006年3月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完成之年,也是“十一五”规划的制订之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科教兴市主战略为引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克服困难,加快打造上海现代交通商务区的步伐,全面完成2005年度的各项任务和“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保持了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7.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0.69亿元,比上年增长0.7%,第三产业增加值187.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高于全市的增长速度。 全年完成区级增加值63.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7.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全年财政收入46.52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区级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达到30.52亿元,比上年增长33.3%,绝对额和增幅双双突破“30”,超额完成“十五”预定目标。其中,营业税13.63亿元,比上年增长30.5%;企业所得税4.32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增值税2.79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契税2.96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全年区级财政支出35.07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基本建设支出7.40亿元,比上年增长46%;科教文卫体事业支出6.34亿元,比上年增长21.5%。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为21.3︰78.7,与上年相比,第三产业上升了2.4个百分点。 重点产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核心区域建设加快。2005年,交通商务服务业、商贸流通服务业、房产建筑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区级税收比上年增长33.9%,对区级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75.1%。不夜城现代交通商务核心区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内企业上缴区级税收6.19亿元,同比增长48.2%,对区级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20.3%,堪称亚洲之最的上海长途客运总站正式启用,现代交通商务大厦、交运大厦等标志性建筑投入使用,初显不夜城现代交通商务核心区的雏形。 固定资产投资 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的规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0.8亿元,基本与上年持平。其中,建设与改造投资5.95万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1.7%,比上年增长63.4%;房地产开发投资44.85万元,占投资总额的88.3%,比上年下降4.8%,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投资额的比重比上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 商业 商业发展态势平稳。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580.93亿元,比上年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39亿元,比上年增长9.6%。不夜城商圈仍是闸北商业的龙头,商品销售额占全区的份额接近40%;纳税在我区的大润发销售额以年20%的速度增长,2005年超过85亿;连锁商业发展较快,05年又有百安居、永乐家电门店开业,网点总数超过400个,成为区域商业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大宁商业文化中心已完成土建、结构工程量的70%,部分工程已结构封顶,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展开,与众多知名品牌和企业达成招商意向。 商品交易市场成为我区商业的重要补充。至年末,全区共有商品交易市场86个,其中:生产要素市场2个;生产资料市场7个;工业消费品市场42个;农贸市场35个,谈盛、北盛等12家菜市场已先后通过市标准化菜场验收,标准化菜市场已占全区农贸市场的34.3%。 房地产业 全年实现行业区级税收7.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宏观调控初显成效,房地产市场交易量明显下降,平均价格增幅有所回落。全年存量房交易8639套,面积69.21万平方米,成交金额54.15亿元,分别比去年下降43.8%,42.5%和20.4%;商品房预售和现售套数和面积比上年有较大下降,商品房预售3999套,面积41.18万平方米,成交金额43.74亿元,分别比去年下降55.3%,54.5%和42.5%;商品房现售1005套,面积13.01万平方米,成交金额7.12亿元,分别比去年下降19.5%,7.1%和2.5%。每平方米平均销售价格为9384元,比上年上升了17.7%。 工业 工业以调整结构、改善环境、提升能级为抓手,克服电力、原材料等资源紧张等不利因素,取得了持续、健康和较快的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1.81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工业产销率达100.3%。工业区级税收1.84亿元,比上年增长6%。 市北工业新区二期开发稳步推进,12号地块1号、9号楼竣工,“开创地块”13-2号地块结构封顶;13-1号地块前期设计方案基本完成。加大对都市型工业的扶持,推动优势行业做大做强,都市型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永和工业街坊规划范围内的上海轻工都市产业园已完成规划审批、前期建管手续的办理工作,正着手项目扩初设计的各项准备工作。印刷媒体园建设稳步推进,建成“上海印刷媒体产业技术数字服务平台”,作为我区特色产业印刷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1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区内共有工业园区30个,入驻企业655户,年末从业人员10452人,实现工业总产值6.29亿元,比上年增长14%。 旅游业 旅游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区域内共有49家旅游企业,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57.52万人次,组团旅游66.91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23.5%和13.2%,实现旅游收入10.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1%。至年末,全区有星级旅游宾馆23家,接待73.6万人次。开发都市旅游产品,精心筹备2005年上海旅游节闸北活动,旅游活动丰富多彩,“欢天喜地”和“空中芭蕾”已成为上海旅游节品牌项目;成功举办迎新年宝华寺撞钟等节庆活动;以“茶.品位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吸引了近20万人次参与。 二、改革开放 国有资产管理和企业改革 国有资产战略性调整和企业重组工作初见成效。年内基本实现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目标,完成了对北方集团的重组;房产企业重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不夜城股份公司股权转让重组工作和建设系统划转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大力推进面上企业改革,针对区管重点企业和部门的不同情况,加强分类指导,今年完成改革144户,分流安置职工3395名,盘活存量资产7683万元,吸纳增量资金8000万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全区区管重点企业国资收益收缴达1300万元,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