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普陀区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全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和谐新普陀的奋斗目标,按照“抓发展、强功能、重民生、促和谐”的指导方针,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大资源整合,实现联动发展,促进自主创新,全面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为“十一五”目标的实现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 (一)经济总量 综合经济实力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8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05亿元,同比下降24.92%;第二产业增加值28.58亿元,同比增长9.51%;第三产业增加值53.87亿元,同比增长11.3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5.30%,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年财政收入完成83.92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财政收入中完成工商税收23.83亿元,比上年增长6.18%。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51.94亿元,比上年减少0.56%。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0.95亿元,减少25.47%;科教文卫事业支出8.01亿元,增长2.82%。 (二)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回落。全年共审批投资项目5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20亿元,同比增长0.99%,增幅比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投资结构发生新变化,基本建设与更新改造投资13.34亿元,比上年减少29.95%。其中,工业投资4.17亿元,同比减少3.41%。 (三)农业 区域内农业经济结构全面调整。年末向外租购土地4678亩,全年农副业总收入339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009万元,畜牧业产值2382万元。 全年牛奶产量1286吨,生猪出栏数21990头,年末大牲畜存栏头数11288头。年末农业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898千瓦。 (四)工业 工业进入结构调整转型期。推动工业企业的腾笼换鸟,老工业区加快改造转型,一批传统工业企业调整外迁,全年淘汰劣势企业53家。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企业技术水平持续提高,康鹏化学、华明电力等拥有先进核心技术的工业企业增长明显,规模逐步扩大。国有工业企业出现较大的萎缩,外资及股份制企业继续增长。桃浦工业区被列为市三大生产性服务功能区之一。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0%;完成工业税收17.77亿元,同比增长9.01%;完成工业总产值155.13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56.63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工业产销率达到100.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109.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0%;全区重工业完成销售产值64.93亿元,轻工业完成销售产值44.23亿元。 (五)建筑业 建筑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建筑企业得到进一步规范,企业组织结构不断调整,市场竞争力继续增强。年末建筑企业134个,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15亿元,比上年增长5.61%,完成税收4.18亿元。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55%,施工面积1097.85万平方米。 (六)金融业 金融企业服务功能不断加强,金融存贷款业务量稳中有升。年末九家主要商业银行各项存款839.55亿元,同比增长12.3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447.44亿元,比上年增长14.03%。年末各项贷款360.20亿元,同比增长8.83%,其中,个人住房担保贷款49.92亿元,同比减少17.52%。 (七)商业 商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大商圈、小中心”的业态布局趋于完善,长寿、真北两大商圈一批大型商业项目投入使用,芳汇广场、友谊商店、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购物中心——百联中环购物广场的开业,填补了真北商圈、曹家渡商圈中高档购物场所的空白,进一步提升了区域购物的环境和品质,给我区商业带来较大增量。全年实现批发和零售增加值18.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62%;实现商业税收2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5.98%;完成商业销售营业额292.24亿元,比上年增长8.44%;实现商业利润1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4%。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9.65亿元,比上年增长8.21%,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29.63亿元,穿的商品零售额14.94亿元,用的商品零售额67.22亿元。连锁超市、专卖店等商业业态不断丰富,年内全区连锁商业网点达到652家,其中,连锁超市门店60家,餐饮连锁门店40家,便利店268家,专业店75家,烟草门店11家,东方书报亭198个。 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活跃。全区现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05家,其中消费品市场98个,生产资料市场6个,要素市场1个。全年市场成交总额1142.38亿元,比上年增长33.43%,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226.72亿元,比上年增长32.83%;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915.66亿元,比上年增长33.58%。 (八)房地产业 积极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房地产业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土地供应进一步向现代服务业载体和项目建设倾斜。房地产投资中住宅开发比重下降了15个百分点,全年住宅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5.29万平方米,施工面积461.7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72.51万平方米。商务楼开发比重上升了7个百分点,商业用房开发的比重上升了9个百分点。商务、商业、宾馆等项目投资比重逐步提高。 全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9.32亿元,比上年增加9.21%,增幅比上年回落22个百分点;完成税收18.05亿元。商品房预售面积100.16万平方米,预售金额102.00亿元;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21.82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9.90亿元;存量房成交面积130.95万平方米,金额103.50亿元。年末在区注册的房地产开发企业186家。 (九)旅游业 酒店服务业较快发展。一批高星级酒店建设顺利,百联国际广场大酒店、绿洲中环公寓式酒店、宏泉丽笙大酒店均在加紧建设,安国大酒店正式开工,准四星的洋洋显达城市度假酒店开张营业。经济型酒店发展迅速,莫泰、如家、青年旅社、锦江之星等连锁店相继建成开业。 全区旅游行业实现营业收入96652万元,同比增长7.30%,其中,住宿业47986万元,旅行社41386万元,旅游景点7280万元。全区主要住宿、接待型旅游企业102家,其中星级宾馆21家,经济型酒店9家,达标社会旅馆4家,旅行社68家。全区旅游业共接待游客1271万人次,同比增长52.58%,其中旅行社全年组团49万人次,接待游客43万人次;住宿业接待住宿113万人次(其中境外17万人次),客房平均出租率58.11%。全区旅游景点3个,共接待旅游人数1115万人次,同比增长6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