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上海市长宁区统计局

2007年2月5日

2006年是长宁区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一年来,全区人民在中共长宁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拓展虹桥、提升功能、数字长宁、国际城区”的发展方针,开拓进取,团结一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和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实现长宁区生产总值333.9亿元(见说明2),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3%。全年实现区增加值205.3亿元(见说明3),增长12.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31.1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174.2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增加值总量的84.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增长平稳。全年财政收入完成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增值税13.8亿元,增长14.6%;营业税26.2亿元,增长24.7%;个人所得税12.6亿元,增长16.4%;房产税3.7亿元,增长38.0%。区级财政收入39.8亿元,增长10.0%。地方财政支出51.6亿元,增长8.5%,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6.8亿元,增长40.9%;科教文卫体事业支出7.8亿元,增长8.8%;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5.0亿元,增长3.4%。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0亿元,增长0.4%,增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建设和改造投资9.0亿元,占总投资额的18.8%,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商品房投资39.0亿元,占81.2%。从产业投向看,第二产业投资1.0亿元,第三产业投资47.0亿元,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包括全市性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在我区的阶段性更新建设投资25.9亿元)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现代服务业实现税收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占全区税收总量的32.0%;房地产及其延伸产业实现税收30.5亿元,增长26.7%,占总量的36.9%;现代业态商业实现税收13.8亿元,增长24.8%,占总量的16.7%;都市型工业实现税收5.9亿元,增长14.3%,占总量的7.1%。

58个经济载体建设项目中,年内竣工17个,竣工面积48.3万平方米;19个在建项目有序推进,总面积81.3万平方米;新开工项目17个,开工面积37.8万平方米。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成立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全年保值增值率达106%;企业改革改制88户;首次实现收益收缴3805万元。

二、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总产值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5.9亿元。全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97.9亿元,增长1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95.4亿元。工业产品产销率99.4%,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重点行业对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明显。服装服饰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及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六个行业实现销售产值66.4亿元,占全区工业销售产值总量的67.8%。

新建创意园7家,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至年末,全区工业园和创意园25个,总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市经委等部门授予长宁区“推进创意发展示范区”。

全年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61.4亿元;施工面积827.5万平方米,增长39.0%;竣工面积196.0万平方米。建筑企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15.3万元。

三、批发和零售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49.8亿元,占38.7%;穿的商品零售额28.5亿元,占22.3%;用的商品零售额48.4亿元,占37.1%。

百联西郊、家乐福和虹桥友谊等13家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8.3亿元,增长15.0%;中山公园地区国美、苏宁和永乐3家电器商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8亿元。

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768.9亿元,增长19.4%。至年末,全区各类市场52个,其中,农贸市场37个,非农贸市场15个。非农贸市场中,花鸟市场5个、小商品市场4个、建材市场2个。年内完成7家标准化菜市场建设。

连锁商业持续发展。至年末,全区连锁商业网点达540余家,其中,连锁超市门店50余家,便利店300余家。全区连锁商业销售额51.4亿元,增长10.8%。

四、现代服务业和“数字长宁”

加大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和集聚区建设扶持力度,制定并实施《长宁区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政策意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全年现代服务业实现税收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信息服务业纳税单位932户,实现税收6.0亿元,增长5.0%;专业服务业实现税收8.6亿元,增长26.8%;现代物流业实现税收4.6亿元,增长6.0%;会展旅游业实现税收4.1亿元,增长15.2%;文化服务业实现税收2.1亿元,增长14.5%;金融业实现税收1.2亿元,增长34.4%。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税收1.9亿元,增长15.5%。全年税收超过亿元的商务楼有9幢,税收总量15.0亿元,占全区税收的18.1%,其中,虹桥上海城高居亿元楼榜首。

“数字长宁”和区域创新环境不断优化。“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等国家863重大项目落户长宁,取得突破性进展,并通过国家验收;多媒体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上海)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出台《公文类文件公开审核办法》、《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意见》;调整政府信息公开指导目录;新建10个社区政府信息公开发布平台。至年末,全区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信息3711条,其中,今年新增政府信息1968条,公开数量超过前两年公开信息总和;新增网上办事17项。

推进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综合试点工作,基本建成全区统一的基础数据库、政策信息库和应用交换平台;完善综合经济管理信息系统,跟踪了解全区46幢重点商务楼税务信息。

全区各街镇建成社区事务“一门式”受理中心;新建28个信息化特色小区;“长宁健康网”信息系统被评为2006年上海市优秀信息化项目;“数字图书馆”建设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加强信息化宣传。为扩大“数字长宁”影响,组团参加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和国际信息化博览会,全方位展示我区信息化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