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卢湾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卢湾区统计局

2006年1月5日

2005年,卢湾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争创一流的“精品”意识,不断增强城区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城区综合竞争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区域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面完成了各项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年按现行价格计算实现区增加值63.49亿元,同比增长17.5%。全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08亿元,同比增长1.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41亿元,同比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为90.4%,比上年增加1.5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全年全区财政收入5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全年区级财政收入2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增值税1.57亿元,增长84.2%;营业税7.88亿元,增长7.7%;个人所得税3.55亿元,增长7.5%;房产税3.53亿元,增长1.1倍;企业所得税2.14亿元,增长27.6%。全年全区财政支出31.30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基本建设支出4.89亿元,增长50.9%;科教文卫事业支出6.59亿元,增长15.0%;城市建设维护支出1.15亿元,增长7.0%。

建设投资

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建设投资规模合理扩张。全年完成建设投资4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9.0%。

投资结构不断完善,公共事业投资比重增加。在建设投资总量中,商业性项目投资31.29亿元,比重为75.7%;社会事业项目投资2.17亿元,比重为5.3%,比去年高2个百分点;市政建设项目投资7.86亿元,比重为19.0%,比去年高10个百分点。从地区分布看,北部国际商务区和南部博览观光区成为投资重点:国际商务区投资15.02亿元,休闲商业区投资7.82亿元,都市居住区投资6.67亿元,博览观光区投资10.25亿元。四个功能区的投资比例为2.25:1.17:1:1.54。

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规模继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全年实现增加值37.21亿元,占区增加值的58.6%,同比增长25.5%。实现税收29.08亿元,同比增长21.1%,占全区税收的56.9%。内部行业结构不断完善。商贸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3.33亿元,占现代服务业的35.8%;实现税收7.46亿元,同比增长45.5%。休闲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25亿元,占现代服务业的32.9%;实现税收6.33亿元,同比增长18.9%。产业能级不断提升。体现综合服务功能的专业服务业增势迅猛,实现增加值10.33亿元,同比增长46.3%;实现税收15.01亿元,同比增长13.2%,占现代服务业的51.6%。广告传媒业增加值突破2亿,达到2.29亿元;实现税收1.05亿元,同比增长15.7%。

商业

商业销售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4.4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继续深入品牌结构和经营业态调整。淮海中路商业结构调整东西联动、齐头并进,业态定位和品牌水准得到整体提升。商业结构调整面积5.40万平方米,入驻的国际品牌达到1159个,占总入驻品牌的63%。打浦桥地区结构调整有序展开,全年共调整餐饮、娱乐等经营面积3.04万平方米。

房地产业

积极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市场监管,完善交易平台,房地产业规模有所收缩。全年交易契税达2.22亿元,基本与去年持平。实现营业收入71.48亿元,同比下降36.1%。其中商品房销售收入3.40亿元,同比下降80.9%;商品房预售收入19.54亿元,同比下降53.2%;存量房成交金额39.60亿元,同比下降7.5%;物业租赁收入8.94亿元,同比下降5.8%。

市场交易量同步下降。全年完成房产交易面积38.0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3.6%,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3.80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74.5%;商品房预售面积6.56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75.2%;存量房成交面积27.70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2.0%。

工业

工业继续发挥稳定效应。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17.79亿元,同比增长4.4%。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8.14亿元,比上年增长2.6%。工业生产销售势头良好,全年工业产销率达到102.0%。

二、改革开放

所有制结构

非公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并引领全区发展。全年公有经济销售(营业)收入202.70亿元,占全区销售(营业)收入的28.6%;非公经济实现销售(营业)收入505.21亿元,同比增长81.2%,占全区销售(营业)收入的71.4%。其中外商投资经济实现销售(营业)收入310.48亿元,同比增长71.7%;私营经济实现销售(营业)收入110.03亿元,同比增长33.2%。

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

国资改革继续规范推进。完成复兴集团的改革,区属企业形成中城、永业两大房地产集团和淮海、益民两大商业集团并存的新格局,企业结构调整和改革改制走向一个新阶段。建发公司通过公开挂牌交易,收回国资1.9亿元,企业实现多元化。益民公司顺利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实现国有资本证券化。红星眼镜公司与国际著名企业合资合作,公司销售网络优势和品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完成21户集体企业的改革,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新宇亨得利”在香港成功上市,产生第一户在我区发展壮大并成功境外上市的企业。

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定区属国有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建立董监事管理中心,试行董事长契约化管理,开展不实资产核销工作,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区属企业经营绩效不断提升,2005年预计实现利润总额4亿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10%,年内国有企业股权转让5.4亿元,经营性国资受益1.64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国内合作

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的建设发展优势,招大引强,着力引进高科技、广幅射、大流量的现代服务贸易类大中型企业,全年引进外省市企业132户,注册资金7.66亿元。

采取多种形式深化对口帮援与协作工作。援助重庆市万州区三峡移民工程300万元,西藏定日县100万元,新疆温宿县50万元,派出挂职干部4名。投入38万元为云南援建希望小学、购买图书、培训教师。派出医疗小组赴云南、淮安等地为当地贫困群众免费巡回医疗,并为当地贫困群众捐款捐物。

对外贸易

外贸进出口增势喜人,外贸出口跨上新台阶,提前跨入出口超亿美元的区县行列。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4862.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出口总额11424.70万美元,同比增长39.8%。在外贸出口总额中,外贸企业和自营企业出口迅速发展。全年外资企业出口3379.3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9.5%,占全区出口总额的29.6%;外贸企业出口3980.60万美元,比去年增长79.8%,占全区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7.7个百分点;自营企业出口4064.80万美元,比去年增长82.8%,占全区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8.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