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卢湾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卢湾区统计局 2007年1月5日 2006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卢湾,坚决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面完成了各项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区增加值73.11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下同),同比增长15.2%。全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01亿元,同比下降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7.10亿元,同比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为91.8%,比上年增加1.4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全年全区财政收入63.07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全年区级财政收入2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增值税2.26亿元,增长43.5%;营业税9.66亿元,增长22.6%;个人所得税4.33亿元,增长22.0%;房产税3.08亿元,下降12.6%;企业所得税2.94亿元,增长37.5%。全年全区财政支出34.25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基本建设支出5.10亿元,增长4.2%;科教文卫事业支出7.22亿元,增长9.6%;城市建设维护支出1.23亿元,增长7.3%;行政管理费支出1.12亿元,增长7.9%。 建设投资 建设投资规模合理扩张。全年完成建设投资55.88亿元,比上年增长35.2%。 投资结构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不断调整。市政建设项目投入大幅增加。在建设投资总量中,商业性项目投资26.19亿元,比重为46.9%;社会事业项目投资0.47亿元,比重为0.8%;市政建设项目投资29.21亿元,比重为52.3%,规模达到去年的3.7倍。从地区分布看,中部现代都市商住区成为投资重点:国际时尚商务区投资11.65亿元,现代都市商住区投资35.34亿元,国际博览观光区投资7.99亿元。三个功能区的投资比例为1.45:4.42:1。 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45.11亿元,占区增加值的比重创历史新高,达到61.7%,同比增长21.2%。实现税收41.91亿元,同比增长31.8%,占全区税收的比重首次突破60%,达到65.4%。内部行业结构不断完善。商贸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5.33亿元,占现代服务业的34.0%;实现税收14.45亿元,同比增长60.7%。休闲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88亿元,占现代服务业的30.8%;实现税收6.79亿元,同比增长8.4%。产业能级不断提升。体现综合服务功能的专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86亿元,占现代服务业的24.1%;实现税收17.18亿元,同比增长24.1%。集聚创新创意元素的文化创意业增加值达到4.45亿元,占现代服务业的9.9%;实现税收1.88亿元,同比增长11.4%。 把握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积极促进服务外包业发展。卢湾区被商务部批准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上海示范区”,被市信息委批准建立上海国际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 商业 商业销售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8.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淮海路结构调整与综合开发取得新进展,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商业结构调整面积7.1万平方米,新引进H&D、ZARA、通灵等国际品牌,淮海中路入驻的国际品牌占总入驻品牌的比重达到65.9%。扎实推进打浦桥地区结构调整,全年共调整商业、服务业经营面积2.1万平方米,整体环境进一步改善。 房地产业 积极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完善土地收购储备机制,进一步加强土地、商品房供应和需求双向调控,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全年交易契税达2.29亿元,基本与去年持平。实现营业收入105.53亿元,同比增长47.6%。其中商品房销售收入14.93亿元,同比增长3.4倍;商品房预售收入43.58亿元,同比增长1.2倍;存量房成交金额35.72亿元,同比下降9.8%;物业租赁收入11.30亿元,同比增长26.4%。 市场交易量有升有降。全年完成房产交易面积49.2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3%,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12.1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倍;商品房预售面积10.6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2.2%;存量房成交面积26.4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5%。 工业 全年在地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97.37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94.80亿元。区属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85亿元,同比下降10.9%;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6.19亿元,同比下降10.8%。产品销售势头良好,区属企业全年工业产销率达到102.1%。 二、改革开放 所有制结构 非公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并引领全区发展。2006年全区公有经济销售(营业)收入240.11亿元,占全区销售(营业)收入的26.5%,同比增长18.5%;非公经济实现销售(营业)收入666.30亿元,同比增长31.9%,占全区销售(营业)收入的73.5%,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外资企业(包括港澳台企业)实现销售(营业)收入445.88亿元,同比增长43.6%,占全区销售(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49.2%,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私营经济实现销售(营业)收入125.62亿元,同比增长14.2%。 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 国资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开展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多元化改造,建设发展总公司,红星眼镜通过吸收社会资本、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全面完成区属工商企业、委办局下属企业和街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国有企业绩效得到提升,预计全年利润总额达到4.94亿元,同比增长1.2%。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促进国资管理从资产管理向股权管理转变,国资结构逐步优化,国资布局趋于合理。2006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10%,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额为2.34亿元。 国内合作 顺应区域分工合作趋势,加大招大引强选优力度,着力引进现代服务业大中型企业,全年引进外省市企业233户,注册资金7.15亿元。 采取多种形式深化对口支援工作。全年共计在重庆万州区落实7个对口项目,660万元对口资金。与此同时,不断丰富支援形式,全年为重庆万州区、新疆阿克苏温宿县培训各类管理干部4批、50人次,安排培训资金50万元。针对对口地区的实际困难,筹集2万册图书捐赠给重庆万州区上海中学;收集102台更换电脑捐赠给重庆万州区对口办公室。 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8706.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出口总额13431.40万美元,同比增长17.6%。在外贸出口总额中,外资企业出口3788.1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1%,占全区出口总额的28.2%;外贸企业出口5438.09万美元,比去年增长36.6%,占全区出口总额的40.5%,比去年提高5.7个百分点;自营企业出口4205.10万美元,比去年增长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