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卢湾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教育 盘整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化。基建项目有序推进,完成思南路幼儿园迁址改建;科技探索馆在年底交付使用;一中心、丽一小学开始土建动工;五爱高级中学新建工程开始设计施工。学校资源有机整合,卢职中心并入中华职校;中山学校改名为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山学校;七色花小学改为公办学校;丽一小学改名为“上师大附属卢湾区实验小学”;奥林幼儿园东部并入大苹果幼儿园,海粟幼儿园整体搬迁并更名为思优-海粟幼儿园。开展帮困助学工作,率先推行高中阶段的“五免一补”政策。 努力发展各类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拓展学前教育,在各街道设立早教指导分中心;促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社会化多层次的职业培训体系,中华职校获得教育部“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称号;成人教育发展良好,新建的卢湾区教育培训服务中心被列为全市四大培训点之一;扎实推进社区教育,成立了卢湾区社区学院,各街道建设一个社区教育工作站(社区学校)并投入运作 至年末,全区共有幼儿园15所,学生3036人;小学14所,在校学生6683人;普通中学16所,在校学生11687人,其中初中学生6715人,高中学生4972人;职业中学2所,在校学生2175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283人;工读学校1所,在校学生49人。全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8%以上。 文化 群文工作不断深入,举办“群文之星耀卢湾”、“上海卢湾阅读节”“新天地时尚风之夜”――中外文化交流展演和全国社区及海外华人越剧展演等主题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成打浦、淮海、瑞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全国首家琉璃博物馆——琉璃工房琉璃艺术博物馆在我区开馆;在全市率先完成三级联网工程,区图书馆借阅“一卡通”向街道图书馆延伸;整合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开办“卢湾文化之窗”网站。有序推进推进文物保护工作,“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全年免费接待国内外参观者近6.28万人次。确定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6个,资助总额达到312.8万元。 文化事业深入发展。年内举办群众文化活动77场次,参与人次近7.2万。至年末,全区文化场所总建筑面积5.47万平方米。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个;区域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5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纪念地4处,区登记保护单位34处。各级公共图书馆6个,藏书53万册,接待读者49万人次;书店64家;书、报刊出版机构5家;文化娱乐机构101家。 卫生 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纳入市卫生综合改革扩大试点区。纵向整合区域卫生资源,先后与瑞金医院、曙光医院签署了“合作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协议,在全市率先纵向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合理利用瑞金分院、香山中医医院等区内二级医院资源和功能,构建了本区“梯度就医”的新格局。大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群众“小病不出门、大病到医院”就医创造条件,为80岁以上独居老人提供免费定期上门服务;不断加强对禽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工作;社区预防保健经费逐年加大,2006年每万人口经费投入为30万元。积极推进健康城区建设,开展“五个人人”活动。 至年末,全区共有门诊部以上规模医疗卫生机构47所,其中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0所,其中区属13所。实有床位4170个,其中区属的1141个。截止年底共有执业医生2120人(区属医疗机构内551人),注册护士2311人(区属医疗机构内548人)。 体育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召开了区2006年全民健身周,第六届区职工运动会;承办2006年特奥会上海国际邀请赛篮球比赛;打浦街道推进社区体育俱乐部试点,继续做好场馆开放工作,体育系统场馆用于训练、比赛、健身、培训以及向市民、社区、体育协会免费开放达到110万人次,其中免费开放占到近50%。 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十三届市运会上我区代表团(青少年组)获奥运重点项目团体总分第一,金牌总数第二名,获十五项综合团体金牌总数第二名,奖牌数第二名。全年向一线运动队输送9名运动员、二线运动队输送36名运动员,参加全国各类青少年体育比赛共获32枚金牌,我区培养输送的运动员钱佳灵在2006年世界杯射箭比赛上获得女子个人世界冠军。 成功举办重大赛事,CBA男子篮球比赛、2006年全国青少年暨成人体育舞蹈精英赛(公开赛)暨IDSF大奖赛总决赛均在我区体育中心举行。 社会福利 扩大覆盖面,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低保救助标准从300元/月/人调整至320元/月/人,全年共发放低保救助金2672.80万元,救助15.8万人次。针对因病致贫较为突出的矛盾,制定了全市第一个区级政府出台的医疗救助性政策《卢湾区补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办法实施以来,共救助72人次,救助金13.1万元。 以居家养老为重点推进养老事业发展,提前完成为3400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实事指标,全区范围内建成5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困难独居老人购买意外保险2000份。 至年末,全区共有养老机构8家,床位1253张。全区共有福利企业19家,职工302人,其中残疾人员124人,实现销售收入5032.95万元,利润212.32万元。 五、人民生活 人口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1.3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467人,死亡人口274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 优化公共人事人才服务,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集聚卢湾。成立上海市卢湾留学人员联谊会,首批吸引52名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全年办结人才引进11人、居住证150人。加速培育和引进创新人才,积极开展市级领军后备人才推荐工作,推荐7名人才参加上海领军人才“地方队”评选;推荐3人入选市级领军人才“后备队”。 就业 拓展多渠道就业形式,积极推动就业工作。至年末,全区实现新增就业岗位46921个,比去年同比增长21.5%;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月均参保达44120人。 继续立足百人基地、万人项目建设,增强就业吸纳能力。至年末全区共有百人就业基地43个,上岗从业人员2960人,安置双困对象604人。10个已启动运转的万人项目从业人员达到1122人,安置困难人员539人。 加快园区建设,鼓励自主创业。四个街道创业园区占地1403平方米,共入驻非正规就业组织178户,从业人员达到2083人。继续加大对创业资金的扶持力度,为创业者办理开业贷款252万元。全年共帮助318个非正规就业组织顺利开业,并由此吸纳从业人员773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