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3 葫芦岛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继续实施我市的第二次创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同心协力,奋力拼搏,努力克服"非典"和罕见春旱等自然灾害给经济与社会事业带来的重大影响。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坚持扩大内需、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并举,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年初制定的各项经济增长目标圆满完成,为"十五"计划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0亿元,比上年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118.5亿元,比上年增长21.1%;第三产业增加值8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857元,比上年增长16.0%。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7%、49.4%和36.9%,三次产业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分别为0.9%、10.0%、4.9%。

市场价格总水平略有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计比为100.5%。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居住类等项目分别上升5.5%、1.4%、4.4%、3.5%;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和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等项目分别下降14.0%、3.3%、2.8%和0.6%。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就业规模扩大。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4.1万人,增长6.5%;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4.7亿元,增长8.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419元,增长6.5%。全市继续开展"就业年"活动,出台多项再就业扶持政策,搭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全方位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年共实现就业4.9万人,其中享受失业保险就业0.8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0.5万个;培训失业人员1.6万人;劳务输出1.1万人。截止目前登记失业率为4.8%。

国企改制工作进一步深入。全年围绕省政府提出的"中小型企业退出国有、劣势企业关闭破产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的三大目标,积极开展工作。全市已有9户中小型工业企业退出国有领域,完成了38个单位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目标任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中的有效需求与供给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仍显不足,部分企业经营效益低下,农民增收缓慢,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今后尚需加大力度积极稳妥解决。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生产发展平稳运行。由于受严重春旱、雹灾等自然灾害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部分农作物产量有所下降,但从总体上看,种植业生产运行平稳。粮食总产量73.8万吨,减少5.6%,其中玉米产量45.8万吨,减少5.0%;小麦产量0.3万吨,下降9成以上;豆类产量3.4万吨,增长2.1%。油料总产量6.4万吨,增长20.2%,其中花生产量6.1万吨,增长22.9%。蔬菜总产量166.7万吨,增长3.2%。水果总产量49.8万吨,增长23.6%,其中苹果产量22.3万吨,增长20.4%;梨产量19.6万吨,增长51.7%;葡萄产量3.3万吨,减少18.2%。

林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继续开展"造林质量管理年"活动,工程造林向"精品工程"迈进。2003年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58.7万亩,比上年增长2.6%。人工造林9285.8万株,比上年增长15.4%。完成中幼龄林抚育面积1.2万亩。绿色通道工程完成绿化面积10.83万亩,超额计划30.6%,其中完成秦沈高速铁路绿化面积3000亩,在高速公路和铁路外侧的绿化带完成2万亩,沿线的可视荒山绿化完成8.53万亩。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封山育林面积15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4.9%。退耕还林工作继续加强,退耕地造林面积5万亩,配套荒山造林面积19.3万亩。

畜牧业生产继续稳步发展。全年肉蛋奶总产量完成40.4万吨,比上年增长16.5%,其中肉产量24.4万吨,比上年增长21.9%;蛋产量15.2万吨,比上年增长9.1%;奶产量0.8万吨,比上年增长10.0%。

渔业生产平稳运行。全年水产品产量达32.3万吨,比上年增长4.0%。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9万公顷,产品产量13.0万吨,比上年增长12.7%;内陆水产养殖面积0.5万公顷,产品产量达1.5万吨,比上年下降7.5%。

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7.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3%。其中柴油机63.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4%;电动机13.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9%;汽油机1.0万千瓦,比上年下降5.6%。完成人畜饮水、"库塘井窖"等水利重点工程1260项。我市成为省内第二个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

三、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8.4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工业数据均为此口径)实现工业总产值289.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实现增加值62.9亿元,增长28.8%。从经济类型构成看,国有企业完成总产值42.3亿元,下降4.7%;集体企业完成总产值19.9亿元,增长13.7%;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总产值2.9亿元,增长25.0%;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总产值211.8亿元,增长18.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总产值7.4亿元,下降11.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总产值4.6亿元,增长4.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总产值248.2亿元,增长9.6%。大中型企业完成总产值241.6亿元,增长8.6%。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总产值6.0亿元,增长4.5%;重工业完成总产值283.0亿元,增长11.6%。

新产品、出口导向型产品不断升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实现58.6亿元,比上年增长53.7%,其中,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新产品产值55.4亿元,增长56.7%。出口交货值完成29.6亿元,比上年增长75.1%,其中,股份有限公司出口交货值完成15.5亿元,增长142.4%。

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在重点考核的14种产品中,较去年同期增产的有8种。其中:原煤产量完成428万吨,发电量完成96.9亿千瓦时,原油加工量完成534.5万吨,烧碱完成28.9万吨,民用钢质船舶为31.1万进度完工量,锌产量完成24.3万吨,聚氯乙烯树脂完成18.4万吨,化工设备完成1.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2.3%、18.0%、11.3%、7.9%、61.3%、1.2%、10.1%、57.9%;硫酸完成55.5万吨,合成氨完成33万吨,化肥(折纯)完成26.5万吨,水泥完成168.7万吨,成品钢材完成9.3万吨,铜产量完成5万吨,这6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同期略有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