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3 朝阳市统计局

朝阳市统计局

2009年3月30日

一、综 述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突破辽西北”和“奋战三年,再造朝阳”两大战略目标,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开拓进取,埋头苦干,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市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

国民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4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增幅列全省第二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01.3亿元,增长8.8%;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15.5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29.8亿元,增长23.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3114元(折合1919美元),比上年增长19.7%。

财税收入增幅列全省第一位。 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国地税收入分别实现31.8亿元和68.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8%和47.1%。

价格指数从高位逐步回落。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8%,比上年上涨3.8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类上升10.0%,居住类上升3.2%,烟酒及用品类上升3.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2.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升1.5%,衣着类下降6.7%。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17.9%。其中:重工业产品价格上涨20.0%;轻工业产品价格上涨6.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3.2%。

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 企业联合重组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顺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行政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财政改革深入推进,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更加规范。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西部产业新区建设进程加快,市及县(市)区各类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够快,发展活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区位、资源、文化等比较优势还没有更好地转化成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社会就业压力较大,软环境还有待改善。

二、农 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现价,下同)199.7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产值138.2亿元,增长34.7%,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9.2%。

粮食生产获得较好收成。 尽管遭受到严重的旱灾,但由于农业生产投入和科技含量的加大,全市粮食生产仍取得较好收成。全市粮食总产量153.4万吨,比上年减产32.2万吨,是朝阳粮食生产史上第六个高产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09.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500.9万亩,比上年减少4.2万亩。粮食与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82.2:17.8。全市棉花总产1085吨,比上年减少14.2%;油料产量2.03万吨,增长26.9%;水果产量28.2万吨,增长8.9%;全市鲜切花70562万枝,增长4.6倍。全市蔬菜总产量302万吨,比上年增长9.9%;其中棚菜产量179.9万吨,增长3.7%。全市蔬菜产值60.6亿元,比上年增长40.0%,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已达到30.3 %。

林业工作进展顺利。 全年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33.1万亩,其中人工造林作业面积91.5万亩,飞播造林6.6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在造林绿化中,抓好高速公路“绿廊”建设工程,对成活率相对较低的地块进行了补植补造,共完成补植补造面积2.17万亩, 105万株;新启动完善村屯绿化238个、植树442.9万株,累计达到587个、植树2984万株;校园绿化102个、植树12.6万株,累计达到547个、植树149万株。全市共完成辽西北边界防护林体系建设32.9万亩。2008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66.2万亩,完成零星(四旁)植树3040万株。

畜牧业在调整中实现快速发展。 全市畜牧业产值实现81.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已达40.8%。猪、牛、羊、禽存栏和出栏均实现稳步增长,饲养量分别达到329.5万头、73.2万头、236.4 万只和8516.4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44.7%、20.4%、20.1%和20.2%。全市肉类总产量达41.1万吨,比上年增长65.7%。新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基地乡22个,标准化专业村(屯)246个。在全省现代畜牧业推进计划目标责任考核中名列第一位。

农田基本建设方兴未艾。 农田基本建设、水土保持和吃水解困等重点工程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在“大禹杯”竞赛中,我市获优胜组织奖,喀左县、朝阳县、北票市再次夺杯。全市各类农建工程完成土石方11034万立方米,投入人工2987万个,投入资金11.8亿元。其中省以上投入5.54亿元,市、县投入1.6亿元,群众自筹4.7亿元。全年完成水土保持工程投资近3亿元,完成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治理面82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0.5万亩;完成灌溉工程投资1.7亿元,完成各类农田灌溉工程1597处;全年共完成饮水工程 436 处,解决了14万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

三、工 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 全年规模以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下同)工业总产值完成615.2亿元,比上年增长5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73.7亿元,增长25.8%。其中,重工业增加值实现161.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2.9%,增长31.8%;轻工业增加值实现1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1%,增长23.8%。全市工业生产呈现主要特点是:

县域工业增势强劲,占全市的比重提高。 各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441.4亿元,增长71.1%,比全市平均增长幅度高19.7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63.5%提高到71.8%。

民营工业高速增长。 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完成394.9亿元,增长68.8%;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7.4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57.6%提高到64.2%;民营企业户数已由上年的448户增加到478户。

企业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72.8亿元,比上年增长47.1%;实现利税53亿元,增加2.7亿元;资金周转率3.46次,比上年快0.4次,可比价全员劳动生产率12.4万元/人,比上年增加3万元/人。

产销衔接不够理想。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582.2亿元,比上年增长49%,低于总产值增长幅度2.4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4.6%,比上年低1.5个百分点。

四、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业

建筑业实现生产、效益同步增长。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128户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共签订工程合同额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2.5亿元,增长28.3%;实际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589.3万平方米,下降6.7%,其中新开工面积409.4万平方米,下降20.9%;房屋竣工面积304.9万平方米,增长2.9%。全员劳动生产率13.3万元/人,增长35.6%。上缴税金2.62亿元,增长52.9%;实现利润0.95亿元,增长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