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巩固和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2006年,普通高中招生22831人,普通初中招生47653人,中等职业学校全年招生12314人。今年共有16664人被高校录取,录取率为77%。继续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力度。改造危房面积10万平方米,调整(撤消)中小学132所,新建了1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竞技体育取得可喜成绩。2006年我市运动员欧阳晓芳代表我国参加了第十九届女子举重锦标赛,获得63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3项冠军。我市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6枚、铜牌1枚;在辽宁省第十届运动会比赛中,获得金牌68枚、银牌43枚、铜牌37枚,总分1414分,金牌总数名列全省第七位,重竞技团体首次超过沈阳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同时,我市还获得“辽宁省体育道德风尚奖代表团”荣誉称号。由于我市体育馆搬迁,在没有场馆的情况下,经过我市有关部门的多方努力,向国家争取了两项篮球比赛,并成功在建平承办了两次全国篮球俱乐部青年联赛,为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十、城市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朝阳城区共新建、改造和维修道路83.59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道路17条、59.2万平方米;泥土路改造7条、2.9万平方米;破损路罩面维修26条(150处)、2.69万平方米;人行步道硬覆盖4条、18.8万平方米。全市城区新建、改造和维修排水管道67.19公里。市区新建、改造和维修排水管道45.72公里。其中新建排水管道40.5公里,改造和维修排水管道5.22公里。朝阳城区共新建8条街路路灯651基杆,改造4条街路路灯483基杆,维修路灯1008基杆,亮灯率达到98%以上。 城市市容环境管理不断加强。城区新增绿地面积84.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比上年增长0.4平方米,达到7.29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达到31.45%。开展19个专项35次城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投入总人力16200多人次,动用各种车辆890台次,整治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混居区等重点区域75处,专项治理铁路沿线4次,城市出入口7个,累计治理680多万平方米,消除责任外散存垃圾1650多车,总量超过7900吨,清理物业弃管小区积存垃圾超2000吨。新建水洗公厕2座、旅游公厕15座(包括1座拖挂式厕所),新建全封闭地下垃圾转运站24座,实现了撤除主城区全部地上垃圾箱的目标。 公用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供气总量达到1625.6万立方米,全年销售气量1590万立方米,灶前压力合格率、热值合格率达到100%,燃气普及率达76%,供气户数达到79288户,比上年增加1315户。公交线路达到23条,公交车达到153台,营运里程332.6公里,日客运量6万人次。万人拥有公交车2.6标台。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污染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序开展,完成限期治理150家,超额22%完成百日会战治理任务,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天数333天,达标率为91%。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开展《环保法》检查,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245个,“三同时”执行率100%;对老污染源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完成3家危险废物处置和转移工作,对市辖区内18家辐射单位的地理坐标和140枚放射源位置进行GPS坐标定位;环境信访案件处理扎实,信访投诉313件,处理率100%,结案率96%;征缴排污费2000万元;获取环境监测数据9.7万个,编制各类环境监测报告16份。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340.1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47.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2.7%;非农业人口为93.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1‰。 在岗职工收入增加。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3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5513元,增长16.6%。 城市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40元,比上年增长12.7%,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4%;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900元,比上年增长10.7%。 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劳务经济蓬勃发展、惠农政策的实施、三大主导产业的迅猛发展、高速公路征地补偿等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65元,比上年增加363元,增长12.1%。按照辽宁省确定的贫困标准1200元推算,我市农村贫困人口24.8万人,比上年增加了0.8万人。 |